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粜的意思、平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粜的解釋

官府在荒年缺糧時,将倉庫所存糧食平價出售。《史記·貨殖列傳》:“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清 劉大櫆 《通溪巴君墓志銘》:“ 乾隆 十六年,歲旱饑,君倡平糶之法於有司。”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鬥争資料》:“事後, 淮 揚 道出示嚴禁造謡,并懸賞購緝散放僞票之匪徒,一面辦理平糶,以安民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平粜(píng tià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經濟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官府在糧食歉收、糧價高漲時,以平價出售倉儲糧食以穩定市場的行為。以下從釋義、曆史實踐、社會作用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字義解析與詞典釋義

  1. 構詞釋義

    “平”取“平定、調節”之意,“粜”(tiào)專指“賣出糧食”(與“籴”dí“買入糧食”相對)。組合後指通過官方售糧調節糧價,防止市場失衡。《漢語大詞典》明确其定義為:“官府在荒年糧價高漲時,将倉庫存糧平價出售,以抑糧價。”

  2. 曆史語境延伸

    該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常平倉”制度。據《辭源》記載,漢代始設常平倉,“谷賤時增價籴入,谷貴時減價粜出”,旨在通過政府幹預保障民生經濟穩定。


二、社會功能與經濟邏輯

  1. 穩定糧價與民生保障

    在自然災害或戰亂導緻糧食短缺時,商人常囤積居奇推高糧價。官府通過“平粜”強制向市場投放平價糧,既遏制投機,又保障底層民衆基本生存需求,如《史記·貨殖列傳》所載“平粜齊物,關市不乏”。

  2. 預防社會動蕩

    饑荒時期糧價飛漲易引發民變。平粜作為傳統社會治理手段,通過經濟調控間接維護社會秩序,如清代方志中常見“開倉平粜,民賴以安”的記載。


三、現代延伸與術語對比

雖“平粜”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降低,但其核心理念仍存在于當代糧食政策中,例如:

需區别于“赈濟”(無償發放救濟糧),平粜強調有償、平價的市場行為,兼具經濟調控與社會救濟雙重屬性。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543219011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41288
  3. 《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02193

網絡擴展解釋

“平粜”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糧食調控政策,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指官府在災荒年份糧食短缺時,将官倉儲存的糧食以平價出售給百姓,以穩定糧價、緩解饑荒。與之相對的“平籴”則是豐年時官府平價收購餘糧,兩者共同構成古代糧食儲備制度的核心。


2.曆史背景與作用


3.字源與結構


4.現代意義

古代平粜思想至今仍有借鑒價值,例如國家糧食儲備制度、價格調控機制等,均延續了“豐儲欠補”的核心邏輯。


示例:李悝推行平粜政策後,魏國“雖遇饑馑水旱,籴不貴而民不散”。

别人正在浏覽...

愛憐鄙谏補濟裁恨齒甘乘肥初魄慈念從敵誕歎點媂點酥輀柩耳食之言撫桐複學耕漁攻瑕指失官衫鬼蜮技倆鴻毳沉舟紅潤花把戲藿藜斤鬥九朽一罷劇秦考信圹圹雷電交加踜蹬粱菽離校生漏積卵彈琴馬蹄決明媻珊平安火批娅娜橋孔企及清便棄瑕起心燃指如花似錦三毛七孔搔摩扇烈設廚神旌深文巧诋士節識悉素客宿衞通被通任吞吃拖長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