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 張岫民 出其近作一卷,中有《與泛日本者談海溝之異序》,曰:‘去西岸東行,帆過海溝,程居其半。其水黝黑,約三百裡,奔流剽急,自北而南,海為之陷,有若溝然,故因其狀以名之。’”現用以稱深度超過六千米的海底狹長凹地。如 太平洋 西部 馬裡亞納海溝 、 菲律賓海溝 等。
海溝是海底最深的地貌形态,通常指水深超過5000米、兩壁陡峭的狹長溝槽,主要分布于大洋邊緣與大陸闆塊交界處。以下是詳細解釋:
海溝是岩石圈闆塊俯沖消亡的産物,其深度普遍超過6000米,形态呈不對稱的V字型,近大陸側坡度陡峭(5°-7°甚至更陡),洋側略緩。全球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深度達11034米,是地球表面最低點。
海溝的形成與闆塊俯沖作用密切相關:
如需更詳細的地質數據或分布圖,可參考、2、10等來源。
海溝是指海洋底部地質構造中的一種特殊地貌,也是海洋科學中的重要研究對象。海溝一般呈V字形,是海底地殼的斷層帶,通常位于大洋的邊緣地帶。
海溝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是水部,右邊是皮部。根據部首筆畫順序,水部有4畫,皮部有5畫。
《海溝》一詞的來源相對較新,最早出現在清代《中國通志·水陸要覽》一書中。在繁體字中,海溝的字形保持不變。
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古時候寫“海溝”有多種寫法,如“海溝”、“海構”等。這種變化主要與不同曆史時期使用的字形和書法風格相關。
1. 深海探險家發現了一個新的海溝。
2. 這座海溝的深度超過了7000米。
3. 小船在海溝的附近遭遇了風暴。
海岸、海洋、溝渠、河溝、山溝、海域等。
海谷、海淵。
海灘、海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