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蓍簪的意思、蓍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蓍簪的解釋

以蓍草做的簪子。《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 出遊 少源 之野,有婦人中澤而哭,其音甚哀。 孔子 怪之,使弟子問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婦人曰:‘鄉(向)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婦人曰:‘非傷亡簪也,吾所以悲者,蓋不忘故也。’”後常用來比喻故物或故舊。《南史·虞玩之傳》:“﹝ 齊高帝 ﹞賜以新屐, 玩之 不受。帝問其故,答曰:‘今日之賜,恩華俱重,但蓍簪弊席,復不可遺,所以不敢當。’” 前蜀 韋莊 《同舊韻》:“美價方稀古,清名已絶今。既聞留縞帶,詎肯擲蓍簪。” 清 孫枝蔚 《虞玩之卻屐圖》詩:“新屐豈不好,雲非臣所求。蓍簪與弊席,曾可棄之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蓍簪(shī zā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意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曆史語境及文化象征三方面解析。

1. 字源解析

“蓍”指蓍草,古代常用于占卜,《說文解字》載:“蓍,蒿屬,生千歲三百莖,易以為數。”(《說文解字》卷十五)。“簪”為發簪,《釋名》釋為“簪,綴也,連冠于發也”,即固定發冠的飾物。二字合稱,字面意為以蓍草制成的簪子。

2. 曆史語境

“蓍簪”見于古代文獻,如《韓詩外傳》卷九載:“孔子出遊少源之野,有婦人刈蓍薪而亡蓍簪,哭甚哀。”(《韓詩外傳》)。此處蓍簪為婦人所珍視的舊物,承載情感記憶。後世以“蓍簪”比喻故舊或微賤不忘之物,如《南齊書·虞玩之傳》中“蓍簪弊席”的表述。

3. 文化象征

蓍草象征占卜智慧,簪子象征禮儀與身份,故“蓍簪”隱含“以簡樸之物寄托深意”的哲學内涵。明代《五雜俎》提及蓍草“聖人之所憑依”,簪則為“君子整衣冠之器”,二者結合體現中國古代“器以載道”的思想(《五雜俎》卷十)。

網絡擴展解釋

“蓍簪”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詞語,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含義

本義:指用蓍草制成的簪子。蓍草是一種常用于占卜的植物(),古人因其莖稈堅硬,偶作簪子使用。

二、典故出處

源自《韓詩外傳》卷九的記載:
孔子在野外見一婦人因丢失“蓍簪”而哭泣,詢問後得知她并非心疼簪子本身,而是感傷“舊物不可棄”。由此,“蓍簪”被賦予象征意義()。

三、引申意義

  1. 比喻故舊之物
    如《南史·虞玩之傳》中,虞玩之拒絕齊高帝所賜新鞋,以“蓍簪弊席”表達對舊物的珍視()。
  2. 象征懷舊之情
    唐代韋莊《同舊韻》用“詎肯擲蓍簪”表達對往昔的眷戀()。

四、文化關聯

該詞常與“刈蓍亡簪”“不待蓍龜”等成語并列出現,均體現古人借物抒懷的傳統()。

“蓍簪”通過具體物品承載了中國人對舊物、故人的情感寄托,反映了傳統文化中“惜物懷舊”的價值觀。

别人正在浏覽...

百畮榜檠鮑庾博辯搏撠逞露稠人廣衆春月詞囿大暮道衣得勁點燃釣家雕琢獨照風麗豐資否敗富隆拊循綱維耕獲歸妹佪翔回泬夥子揭揭敬尊駿概狂風惡浪力大無窮跞躁沒巧不成話孟槐硼酸噗咚掐算親服清警情熱痊複穰穰勞勞冗謬鋭果盛溢審己度人鼠黃水羞水庸順寂思辨松銘索辨套購銅辇脫骨先人曉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