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文武官員朝班位次之标識,以金屬為之,狀如山形,故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 太和殿 墀品級山,鐫正一品至九品,文左武右,合正從計之,為行四,為數三十有六……即 宋 人排班石遺制,惟今笵金為山形,為差别耳。”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石位》:“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雲:‘國朝 垂拱殿 常朝,班有定制,故庭下皆著石位……’按,石位之制,即今品級山所由昉歟!”
“品級山”是清代用于标識官員朝班位次的禮儀器物,具體解釋如下:
品級山是清代官員在太和殿等重要典禮中排列班次的标識物,通過金屬鑄造的山形物件标明官員的品級和站位,确保朝會秩序井然。其名稱來源于形狀如山的造型和品級标識功能。
品級山沿襲了宋代“排班石”的傳統,但清代改用金屬鑄造,并在形制上進一步規範化。文獻記載其擺放于太和殿丹墀(台階)兩側,文官列左、武官列右,共72座(每側兩行,每行18座),涵蓋所有正從九品等級。
清代學者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提到,品級山“鐫正一品至九品,文左武右……即宋人排班石遺制”,印證了其曆史淵源和實際使用場景。
品級山是清代等級制度的具象化體現,兼具禮儀功能與象征意義。其設計和擺放規則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的森嚴秩序,也是研究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實物參考。
品級山,是一個比喻性詞語,在日常生活中用來形容洞察力、鑒别能力非常高的人。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分析問題、辨别真僞、判斷認識的能力上非常優秀。
品級山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品”、“級”和“山”三個部分。
部首:品(口部)級(纟部)山(山部)
筆畫:品(7畫)級(6畫)山(3畫)
品級山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篇》中,其中的“明達而識前後矣,斯品級矣”一句被後人引用并形成了這個比喻。在繁體字中,品級山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的确切詳情需要詳細研究殘碑,但可以确定的是,品級山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書寫風格可能稍有不同。
1. 他對時事的了解非常深刻,可謂是品級山。
2. 面對複雜的局面,他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決策,真是品級山啊。
1. 品物:指鑒别事物品質的能力。
2. 級差:表示等級之間的差别。
3. 山峰:指山的高峰部分。
1. 慧眼識珠
2. 慧眼
3. 識貨
1. 遲鈍
2. 愚笨
3. 盲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