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品級山的意思、品級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品級山的解釋

清 代文武官員朝班位次之标識,以金屬為之,狀如山形,故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 太和殿 墀品級山,鐫正一品至九品,文左武右,合正從計之,為行四,為數三十有六……即 宋 人排班石遺制,惟今笵金為山形,為差别耳。”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石位》:“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雲:‘國朝 垂拱殿 常朝,班有定制,故庭下皆著石位……’按,石位之制,即今品級山所由昉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品級山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的一種特殊陳設,特指在重要典禮(如大朝會)時,置于宮殿禦道或丹陛之上的小型山形裝飾物,其核心功能是标示官員朝見皇帝時應站立的等級位置。

  1. 核心定義與功能:

    • 标示品級序列:品級山是依據官員的品級(古代官員的等級制度,如一品至九品)預先設定的位置标記物。其形制通常為小型山巒造型,可能由金屬(如銅)或木質制成,排列在禦道兩側或丹陛之上。
    • 規範站位秩序:在舉行盛大的朝會儀式時,文武百官需嚴格按照各自的官階品級,站立在對應的“品級山”之後或之旁,以此确保朝班行列的秩序井然級分明。這體現了古代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禮儀規範。其作用類似于現代會議或典禮中的名牌或站位标識線,但具有特定的禮儀象征意義和等級标識功能。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
  2. 曆史背景與應用場景:

    • 品級山主要盛行于明清兩代,是宮廷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紫禁城内舉行諸如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等重大典禮時,會陳設品級山。
    • 它們通常被放置在太和殿(金銮殿)前的丹陛(台階)上或禦道兩側。文官列于禦道東側,武官列于禦道西側,各自按照品級高低,找到對應自己品級的“山”站立。這确保了皇帝升殿時,百官行列整齊劃一,尊卑有序。來源:《明史·禮志》、《清史稿·禮志》、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對清代大朝儀典的介紹。
  3. 象征意義與文化内涵:

    • 品級山雖小,但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山”的造型,可能隱喻着江山社稷,官員立于“山”旁,象征着他們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同時也寓意着朝廷的穩固如山。
    • 它直觀地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強調的尊卑有序級分明的禮制觀念,是封建王朝維護統治秩序和彰顯皇權威嚴的一種具象化手段。通過這種固定的站位标識,将抽象的官品等級轉化為可視、可執行的空間秩序。來源:《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紫禁城的禮儀空間》(故宮出版社)。

品級山是明清宮廷禮儀中用于标識官員朝班站位等級的小型山形陳設物,是封建等級制度和禮儀規範在空間安排上的具體體現,具有維護朝堂秩序和象征皇權統治的重要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品級山”是清代用于标識官員朝班位次的禮儀器物,具體解釋如下:

1.定義與用途

品級山是清代官員在太和殿等重要典禮中排列班次的标識物,通過金屬鑄造的山形物件标明官員的品級和站位,确保朝會秩序井然。其名稱來源于形狀如山的造型和品級标識功能。

2.材質與形制

3.曆史沿革

品級山沿襲了宋代“排班石”的傳統,但清代改用金屬鑄造,并在形制上進一步規範化。文獻記載其擺放于太和殿丹墀(台階)兩側,文官列左、武官列右,共72座(每側兩行,每行18座),涵蓋所有正從九品等級。

4.文獻記載

清代學者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提到,品級山“鐫正一品至九品,文左武右……即宋人排班石遺制”,印證了其曆史淵源和實際使用場景。

品級山是清代等級制度的具象化體現,兼具禮儀功能與象征意義。其設計和擺放規則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的森嚴秩序,也是研究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實物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阿達班曹倍羨镳镳摽拂不糁參乘茶夫孱昏尺口闖勁賜給得過彫幾凍餒敦曉風聲婦人赙布福德舍訃聞該浃公們倆光精官腔駭心渾古角酒驕樂嚼齧吉羅米突謹案金柯金顆汲取掘取睽辭蠟本練達老成泥佛勸土佛歐劍乾打壘乾榨七擒孟獲奇相泉華人情物理三戶三饑兩飽掃竹設隘生殺予奪實收疏利術散四大滃滃翳翳溫瘧文人畫崤陂襲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