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大曆 中,歌者 張紅紅 與其父丐食于路,将軍 韋青 聞其歌喉,納為姬。嘗有樂工撰新聲未進,先印可于 青 。 青 潛令 紅紅 聽于屏後,以小豆數合記其拍。樂工歌罷, 青 入問,雲:“已得矣。” 青 出雲:“有女弟子曾歌此,非新曲也。”即令隔屏風歌之,一聲不失。樂工大驚異。尋達上聽,召入宮,宮中號曰“記曲娘子”。 青 卒, 紅紅 奏曰:“妾本風塵丐者,緻身入内,不忍忘其恩。”因一恸而絕。見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歌部》。
“記曲娘子”是唐代一位歌者張紅紅的别稱,源于她超凡的記憶力和音樂天賦。具體解釋如下:
人物背景
張紅紅原為街頭賣藝人,與父親乞讨為生,後被将軍韋青賞識,納為姬妾。她憑借出色的歌喉和記憶力,在宮廷中嶄露頭角。
稱號由來
一次樂工創作新曲後,韋青讓張紅紅在屏風後用小豆記錄節拍。樂工演奏完畢,她竟能完整複唱,無一錯漏。樂工驚歎不已,此事傳至唐代宗耳中,她被召入宮,宮中稱其為“記曲娘子”,意為“能記憶曲調的女子”。
曆史記載
故事出自唐代段安節的《樂府雜錄》,後世文獻如《漢典》《搜狗百科》均有收錄,強調她“一聲不失”的精準記憶能力。
人物結局
韋青去世後,張紅紅悲痛過度,自述“不忍忘其恩”,最終恸哭而亡,展現了她重情義的性格。
這一稱號既是對張紅紅音樂天賦的贊譽,也隱含了她從底層到宮廷的傳奇經曆。更多細節可參考《樂府雜錄》及權威詞典來源。
記曲娘子,是指古代藝術家女性中擅長記憶和演唱曲譜的女子。她們通常以清亮悅耳的歌唱聲線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力而聞名。
記曲娘子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言部、女部、子部。
言部表示“說話、語言”,女部表示“女性、女子”,子部表示“女性人物、事物名稱”。
按照漢字的書寫規則,拆分之後的每個部首是獨立的字形,并且有其對應的部首筆畫數。不同的字形也有對應的筆畫數。根據具體的字形,每個部首所代表的筆畫數會有所不同。
記曲娘子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化中的藝術圈子。在古代,藝術家常常需要記憶大量的曲譜和文藝作品,而記曲娘子就是專門負責記和演唱曲譜的女子。她們通常通過大量的練習和學習,将複雜的曲譜牢記于心,然後以出色的技巧和感情演唱給觀衆。
記曲娘子的繁體字為「記曲娘子」。
在古代,記曲娘子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人們使用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差異,字形也有些變化。但基本的詞義和指代是相同的。
1. 她是一位出色的記曲娘子,能夠将複雜的曲譜演唱得淋漓盡緻。
2. 記曲娘子的歌聲如流水般優美動聽,令人陶醉。
1. 記曲:指記憶曲譜。
2. 娘子:指女性,尤指妻子。
記譜女、曲妓。
忘曲娘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