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是老子以水喻道的哲學概念,表達了一種至高的品德與處世智慧。以下是詳細解釋:
源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意為:最高的善行如水一般,水滋養萬物卻不争名利,甘居衆人厭惡的低處,因此最接近“道”的本質。
老子通過水的七種特性,揭示理想人格的修為:
“上善若水”是道家核心思想的凝練:
在當代,這一概念被引申為:
“上善若水”不僅是個人品德的至高境界,更是一種融合自然規律與生存智慧的哲學觀,倡導以謙卑、包容、柔韌的姿态實現與萬物和諧共生。
上善若水是一個有着深刻意義的詞語,它來源于《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上善若水。”這句話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最高境界的善行,将善行比作水的特性,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
上善若水這個詞語的拆分部首分别為“一”、“口”、“艹”、“水”,而它的總筆畫數是17畫。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創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上善若水”一句是指最高境界的善行應像水一樣,具有自然流動、柔順、溫和、無私無欲的特點。
上善若水的繁體字是「上善若水」。
在古時候,上善若水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的「上」字古寫為「一二」,「善」字古寫為「侀」,「若」字古寫為「兌」,「水」字古寫為「氵氺」。
這裡有一個例句:“他的善舉上善若水,深受人們的贊揚和尊敬。”
與上善若水相關的組詞有:上品、善良、若有所思。
與上善若水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至善如水、行善如流。
與上善若水意思相反的詞語有:下劣如火、惡行如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