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稱西南地區聚居于山區的少數民族。 宋 陸遊 《遊卧龍寺》詩:“峒人争趁五更市,我亦來追六月涼。” 清 陸次雲 《峒溪纖志》卷上:“峒人以 苗 為姓,好争喜殺。在 石阡 、 朗溪 二司者,多類漢人…… 粵 西有峒人,彈胡琴,吹六管,女善漢音 楚 歌。”
“峒人”是古代對西南地區山區少數民族的泛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曆史文獻及族群演變進行綜合解釋:
詞義解析
峒人(拼音:dòng rén)舊指中國西南地區以山區為聚居地的少數民族群體。該詞在宋、清文獻中多次出現,如陸遊《遊卧龍寺》提及“峒人争趁五更市”,陸次雲《峒溪纖志》描述其“好争喜殺”,部分群體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族群關聯
“峒人”并非單一民族,而是曆史上對侗族、苗族、壯族等先民的統稱。高權威資料(如漢典)指出,“峒”在演變中逐漸成為侗族的代稱,例如壯族的“黃峒”、侗族的“十峒”等。
地域分布
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交界山區,如貴州石阡、朗溪,廣西融江、尋江流域等地。其聚居地多被稱為“峒”,與侗族鼓樓文化及“洞”的語言遺存密切相關。
文化特征
文獻記載峒人“彈胡琴,吹六管”,女性擅長“漢音楚歌”,兼具山地民族勇武與藝術特質。部分群體在清代已呈現與漢族交融的趨勢。
“峒人”是曆史語境中的族群泛稱,現代多指向侗族先民。若需深入研究其族源演變,可參考《峒溪纖志》等古籍或民族史專著。
《峒人》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指的是山區居民。具體來說,指的是生活在山區中的人們,特指那些在峒(山峰)周圍建立生活區域的人。
《峒人》的部首是山字旁,筆畫數為10畫。
《峒人》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文獻中,經常出現“峒”字來指代山峰,而“人”字則是指人類。因此,“峒人”就是指居住在山區的人們,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獨立的詞語。
《峒人》的繁體字為「嶝人」。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峒」字的寫法稍有不同,通過旁人的山字旁加上豆字旁來表示。在「峒」字之前加上「上」字,代表山峰的高度,形成「崬」字。因此,古代人們也可以使用「崬人」來指代山區居民。
1. 山區的峒人們勤勞樸實,過着與城市居民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2. 這本書詳細描述了峒人的傳統生活習俗和智慧。
組詞:峒山、峒區、山峒、峒界
近義詞:山民、山鄉人
反義詞:城市居民、平地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