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符合心意。語出《漢書·京房傳》:“臣疑陛下雖行此道,猶不得如意,臣竊悼懼。” 宋 陸遊 《追憶征西幕中舊事》詩之二:“不如意事常千萬,空想先鋒宿 渭橋 。”
(2).指不符合心意的事情。《晉書·羊祜傳》:“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3).死的諱稱。《三國志·魏志·曹爽傳》:“二祖亦屬臣以後事,此自陛下所見,無所憂苦;萬一有不如意,臣當以死奉明詔。”
“不如意”是漢語常用短語,指現實與期望不符而産生的心理落差,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不如意”由否定詞“不”與動詞“如意”構成,表示事物發展未達預期狀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不符合心意;不稱心”,例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該詞常用于表達對生活、工作或人際關系的失望感。
二、語義分析 從構詞角度看,“如”意為“依照”,“意”指主觀意願,組合後形成“符合心意”的肯定含義,而“不如意”通過否定前綴強化了現實與理想的反差。清代《說文解字注》指出:“如者,從隨也”,引申為事态未能隨順人願的狀态。
三、語用特征 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不如意”具有兩重語用功能:既可作為客觀描述(如“計劃不如意”),也可傳遞主觀情緒(如“深感不如意”)。在文學作品中常與“事”“境遇”等詞搭配,構成“不如意事”“不如意境遇”等固定表達,見于《紅樓夢》等多部經典著作。
“不如意”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不符合心意
指事物發展或結果與個人期望、意願相悖。這是最常用的含義,適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挫折或失落感。
引申為不如意的事情
可作名詞,指代具體的不順利事件,例如《晉書·羊祜傳》中“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諱稱死亡(較少用)
古代偶爾用“不如意”婉指死亡,但現代已罕見此用法。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查看來源網頁。
奧古斯都敖辟白蜜半衰期賓下堡子嘲嗤徹簾伧攘吃局餈餻點墨鬥絕一隅頓處泛函分析蕃人泛雲分封制豐神鋼鋒诰勑告令共遞拱枓鞲繩龜甲香姑妹漢庭毫無遜色晃射回籌轉策監督僭服檢搜颉斤羁孤金秋灸灼困偪闊禁壘七修齋廉能清正馬嚼菜偶章諐陽恰切柔荏三料匠邵圃蜃珧疏爵搜選台司嗁號玩兒壞望江樓位階溫慰穩穩當當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