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狼牙須 ”。亦作“ 狼牙修 ”。古國名。故地在今 泰國 南部 馬來半島 北大年 及附近一帶。《北史·赤土傳》:“又行二三日,西望見 狼牙須國 之山,於是南達 雞籠島 ,至於 赤土 之界。”《明史·外國傳七·錫蘭山》:“ 錫蘭山 ,或雲即古 狼牙修 。 梁 時曾通中國。自 蘇門答剌 順風十二晝夜可達。”
“狼牙脩”(Langkasuka)是古代東南亞的一個印度化國家,其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地理位置
狼牙脩位于今泰國南部馬來半島的北大年地區及附近一帶,領土範圍包括馬來西亞的吉打州,地理坐标約為東經101°18'、北緯6°48'。該地區地處東西方海上貿易路線的要沖,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名稱與拼寫變體
曆史背景
現代對應與考古
狼牙脩的遺迹分布在泰國南部和馬來西亞北部,北大年地區至今保留着部分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影響的痕迹,考古發現印證了其作為古代海上貿易樞紐的繁榮。
總結來看,“狼牙脩”是古代東南亞重要的城邦國家,其名稱、地理位置及曆史記載均體現了中古時期中國與南洋地區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
狼牙脩(wáng yá xiū)是一個有趣且神秘的詞彙,它是由三個部首組成的漢字。
拆分這個詞的部首,我們可以得到:犭(羊)、牙、艹(艸)。其中,犭(羊)表示與狼有關,牙表示獠牙,艹(艸)表示植物。
狼牙脩的筆畫數為22畫。犭(羊)部4畫,牙部4畫,艹(艸)部14畫。
狼牙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代,它是棉花的繁體字。由于棉花的形狀有點像狼的牙齒,所以這個字被稱為狼牙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化,狼牙脩也不例外。古時候的寫法與現在有些不同,但整體的形狀還是可以認出來的。
在古代的寫法中,犭(羊)部分通常寫得更加詳細,可以清晰地看到羊的形态。而牙部分則更加突出犬齒的形狀,表現出獠牙的意味。
這個詞的意思與棉花密切相關。我們可以結合其他詞彙來使用狼牙脩,例如:狼牙脩田地、狼牙脩制品等等。
除了與棉花相關的詞彙之外,狼牙脩還可以與其他詞組合,例如:狼牙脩籬笆、狼牙脩圍欄等等。
狼牙脩的近義詞可以是“棉花”,因為它們表達了相同的意思。反義詞可以是“動物牙齒”或“野獸犬齒”,因為它們與棉花沒有直接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