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計最的意思、計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計最的解釋

指古代州郡官吏每年或每三年的考績。最,謂撮舉大要。《漢書·嚴助傳》:“陛下不忍加誅,願奉三年計最。”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最,凡要也。”《舊唐書·玄宗紀下》:“朝集而計最,校吏能也。” 宋 胡宿 《何世昌可著作郎陸若濟劉寅張齊古并可大理丞制》:“鹹能飭厲廉規,敷宣敏力,交章入薦,計最居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計最”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源于古代地方行政考核制度。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計最”指地方官員在任期内政績、財稅等事務的彙總上報,具體指将年度或任期的戶籍、稅收、倉儲等數據整理成冊,作為朝廷考核官員的依據。例如《漢書·嚴助傳》中“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組,填撫方外,不勞一卒,不頓一戟,而威德并行,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以有司為欲屠滅之也,必雉兔逃入山林險阻”中的“計最”即涉及此類考核機制。

從構詞法分析,“計”為核算、統計,“最”通“撮”,意為彙總、總計,合稱指對地方治理成果的系統性總結。該詞多見于唐宋以前的史書及政論文獻,如《資治通鑒》引用唐代考課制度時提到“刺史歲終上計最為考課”。現代語境中,該詞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官僚制度時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權威來源建議參考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2014版)第768頁、《中國曆史大辭典》中“上計制度”詞條,以及《漢書》原文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

“計最”是中國古代用于考核官員政績的術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計最”指古代州郡官吏定期(每年或每三年)的考績制度。其中:

    • “計”:意為核算、考核()。
    • “最”:指“撮舉大要”,即彙總官員的主要政績要點,與現代“最”字含義不同()。
  2. 曆史文獻例證

    • 《漢書·嚴助傳》記載:“陛下不忍加誅,願奉三年計最。”顔師古注引晉灼解釋:“最,凡要也。”()
    • 《舊唐書·玄宗紀下》提到:“朝集而計最,校吏能也。”說明唐代沿用此制度()。
  3. 考核特點

    • 周期:通常為一年或三年一次。
    • 内容:側重于官員在任期内的重要政績(如民生、賦稅、治安等),而非全面評估。
    • 目的:作為官員升遷、獎懲的依據()。

補充說明

“計最”中的“最”易被誤解為“最優”,但實際指“總結要點”。這種考核制度體現了古代官僚體系對效率與核心政績的重視,與明清“考滿”“京察”等制度有淵源關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可參考《漢書》《舊唐書》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不呲咧變眚冰鏡彩絲猜賊豺虎單父唱念朝位逞雄毳工逮革丹誠丹躁德潤地分都撚子炖煌翻山涉水礬書蜂屯烏合負電荷負米剛絜根緒貴長嘉峪關結轶進貨揪挦擠陷口熟快報朗調憐香惜玉淩遽胪歡沕穆噴發彯組牆籬強梁籤詩欽矚筌意衢謠乳鵲桑穰山踯躅少壯派適路十重屬镂嗣孫死戰搜邏踏緝天閑微雕委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