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blessing in disguise;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the old man's loss of horse may be a fortune in disguise] 邊塞一老翁丢了一匹馬,人家來安慰他,他卻說:“怎麼知道這不是福呢?”過了些日子,這匹馬竟然帶着一匹好馬回來了(見于《淮南子·人間》)。比喻暫時受損卻可能因此受益,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為好事
《淮南子·人間訓》:“夫禍福之轉而相生,其變難見也。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 胡 ,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将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堕而折其髀,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 胡 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後因以“塞翁失馬”比喻禍福相倚,壞事變成好事。 曾慥 《類說》卷十七引 宋 魏泰 《東軒筆錄·失馬斷蛇》:“ 曾布 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 魯公 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 楚 相斷蛇,後必有福。’” 宋 陸遊 《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 明 吳承恩 《贈郡伯養吾範公如京改秩章詞》:“ 楚國 亡猿,在事機而叵測;塞翁失馬,占福澤之未來。” 清 趙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見贻》詩:“塞翁失馬何足惜,先生奇遭在削籍。”
“塞翁失馬”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成語典故,出自西漢劉安所著《淮南子·人間訓》。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指邊塞老翁丢失馬匹(塞:邊塞;翁:老人),比喻看似受損的事情可能帶來意外收獲,揭示禍福相依、互相轉化的哲理。常與“焉知非福”連用,強調事物發展的不确定性。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此故事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生動诠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至今仍被廣泛應用于勸解他人或自我寬慰的語境中。
《塞翁失馬》是漢語成語,意為“塞翁失掉一匹馬”。它源自于一則古老的故事,講述一個塞翁因馬失而得,而隨之而來的利與弊也是不确定的。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生的變化無常,教導人們不要過分沉溺于幸運或不幸中。
《塞翁失馬》的部首是“馬”(馬部),它由4筆組成。
《塞翁失馬》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中國南北朝時期魯迅所著《經世緻用篇》:“老人無善念冀高原,失馬光岡卻稱優。口直經濟豈無耦,棄舊圖新唯自由。”到了宋朝,成為了一則廣為流傳的諺語。
《塞翁失馬》的繁體字為「塞翁失馬」。
在古代,「塞翁失馬」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整體意思不變。比如,「塞」可能會寫成「隘」;「翁」可能會寫成「翁」;「馬」可能會寫成「馬」。
1. 我以前認為被解雇是一種壞事,但《塞翁失馬》,以後我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
2. 他一度失去了財富,但《塞翁失馬》,他通過人際關系重建了他的事業。
包含“塞翁失馬”成語的組詞:
1. 塞翁:塞翁之家
2. 失馬:失馬塞翁
近義詞:患難與共、禍兮福所依、塞翁有時
反義詞:吉兆、幸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