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農事。嗇,通“ 穡 ”。《史記·殷本紀》:“我君不恤我衆,舍我嗇事而割政。”《書·湯誓》作“穡事”。 孔 傳:“言奪民農功,而為割剝之政。”
(2).精簡事務。《新唐書·牛仙客傳》:“﹝ 牛仙客 ﹞始在 河西 ,嗇事省用,倉庫積鉅萬,器械犀鋭。”
“啬事”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與農業生産相關的事務。此處的“啬”通“穑”(sè),即收割莊稼、農耕之意。例如:
指減少或簡化行政事務,強調高效節用。例如:
“啬”字本義為收獲谷物(會意字,甲骨文象糧食入倉之形),後引申為“節儉”或“吝啬”。其通假用法(如通“穑”)體現了古漢語中字義演變的複雜性。
啬事(sè shì)指小氣、吝啬、斤斤計較的做事方式。它的拆分部首分别為口和事,共有9畫。
《說文解字》是研究漢字的重要著作,它記載了啬事的含義。據記載,啬事意為小器、斤斤計較的行為,源于古代人們對于節儉、吝啬的財務觀念。
繁體字“啬事”寫作“嗇事”。
在古代,啬事的寫法有所不同,可以将“啬”字的上部單獨寫作“口”,下部寫作“言”。而事字的上面是“亻”,表示人,下面是“言”,表示說話或行動。整體上看,古代的寫法更加簡化,不過現代的寫法更加規範和标準。
1. 他對自己的雇員非常啬事,經常心疼一些小費。
2. 這個人生來就是個啬事的人,從不願意給予别人幫助。
啬財、啬吝、啬氣、啬币、啬金
小氣、吝啬、吝糧、小心眼、貪財
大方、慷慨、豪爽、大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