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imperial court] 指朝廷
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國語·越語下》
廊廟之寶,棄于溝渠。——《後漢書·孟嘗傳》
廊廟無才天下求
殿下屋和太廟。指朝廷。《國語·越語下》:“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後漢書·申屠剛傳》:“廊廟之計,既不豫定,動軍發衆,又不深料。” 李賢 注:“廊,殿下屋也;廟,太廟也。國事必先謀於廊廟之所也。” 宋 葉適 《資政殿學士參政樞密楊公墓志銘》:“夫同在廊廟,徒晚覺于十年之後。”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既食朝廷之祿,敢忘廊廟之憂!”
“廊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原指建築:
廊廟最初指“殿下屋”和“太廟”兩處場所。“廊”是宮殿的走廊或偏殿,“廟”是祭祀祖先的太廟,均為古代政治活動的重要場地。
代指朝廷:
因廊廟是商議國事的場所,後引申為“朝廷”或國家權力中心。如《國語·越語下》提到“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即指在朝廷謀劃國事。
曆史文獻:
《後漢書》李賢注:“廊,殿下屋也;廟,太廟也。國事必先謀于廊廟”。
《史記·貨殖列傳》亦有“賢人深謀于廊廟”的表述,強調朝廷決策的重要性。
文學運用:
明代戲曲《金蓮記》中“敢忘廊廟之憂”,體現士大夫對朝廷的責任感。
現代漢語中,“廊廟”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形容與國家政務相關的事務。例如:“廊廟之材,非一木之枝”(比喻治國需集衆智)。
“廊廟”從具體建築演變為朝廷的代稱,反映了古代政治與禮儀空間的關聯。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廊廟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廊和廟。
1. 廊:廊字的部首為廣,總筆畫數為12。廣字部表示廣闊的意思,與建築物相關。廊可以指建在房屋外部的走廊,也可指建在廟宇周圍的走廊。
2. 廟:廟字的部首為廣,總筆畫數為9。廟字的原義為供奉神靈的地方,可以是宮殿、寺廟或祠堂等。在古代,廟通常用于祭祀神靈或敬奉先人的地方。
廊廟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建築文化和宗教信仰。廊指的是建築物周圍的走廊,廟指的是供奉神靈的地方。在古代,人們常常在廟宇周圍修建走廊,以供人們走動、參拜和休息。
在繁體字中,廊廟的寫法是「廊廟」。
古時候,廊和廟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廊的古代寫法為「㡌」,廟的古代寫法為「廟」。
以下是一些關于廊廟的例句:
1. 這座古老的廊廟建築仍然保留着原始的風貌。
2. 春節期間,廊廟裡香火旺盛,信徒絡繹不絕。
組詞:廊橋、拜廟、神廟、樓廊、别廟
近義詞:祠堂、宮殿、寺廟
反義詞:平房、空地、觀光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