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阿鬥的意思、阿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阿鬥的解釋

(1) [Adou]∶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禅的小名。此人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

(2) [an ignorant and incapable man;good-for-nothing fellow]∶後指懦弱無能的人

不要把群衆看作阿鬥

詳細解釋

(1). 三國 蜀 後主 劉禅 的小字。《三國志·蜀志·劉封傳》:“自立 阿鬥 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 清 趙翼 《蟂矶靈澤夫人廟》詩:“歸寧手自抱 阿鬥 ,亦見異母恩勤厚。”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 阿鬥 擲金葉于城上,一時而盡百萬,日破百千金之古瓷而聽其聲。”

(2).《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尚書令 樊建 ……殿中督 張通 并封列侯”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 司馬文王 與 禪 宴,為之作故 蜀 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 禪 喜笑自若。王謂 賈充 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 諸葛亮 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 姜維 邪?’ 充 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問 禪 曰:‘頗思 蜀 否?’ 禪 曰:‘此間樂,不思 蜀 。’ 郤正 聞之,求見 禪 曰:‘若王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 隴 蜀 ,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 郤正 語邪!’ 禪 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後遂以“阿鬥”為庸主的典型,亦用以泛指昏庸無能的人。 瞿秋白 《亂彈·水陸道場》:“他們不客氣的說:‘人民蠢如鹿豕笨如牛馬,人民是 阿鬥 --昏庸無用不知不覺的昏君,隻有他們自己才是精明強幹大權獨握的 諸葛亮 。’” 巴金 《隨想錄·<小人·大人·長官>》:“我常常想:倘使我自己不争氣,是個扶不起的 阿鬥 ,事事都靠 包青天 、 海青天 ,一個青天,兩個青天,能解決多少問題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阿鬥是漢語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曆史本義 阿鬥原指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劉禅(207-271)的小名。據《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劉禅乳名"阿鬥",字升之,在位41年間因治國無能,最終導緻蜀漢滅亡。該稱謂最早見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二、引申義演變

  1. 無能與庸碌的代稱 自明代起,"扶不起的阿鬥"成為固定表述,喻指無法扶持成才之人。清代《通俗常言疏證》收錄該詞,注解為"謂人不能成材也"。
  2. 傀儡象征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阿鬥為"比喻懦弱無能、不思振作的人",特指受制于他人而缺乏自主能力者。

三、文化應用特征

  1. 語用限制:多含貶義,常見于"扶不起的阿鬥"等習語
  2. 使用場景:曆史評述、文學創作、社會批評等領域
  3. 現代延伸:網絡語境中衍生出"鬥系青年"等新造詞,指代消極被動群體

四、權威文獻佐證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其典出《三國志》,中國社科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該詞列為曆史人物稱謂轉化的典型範例。北京大學語料庫統計顯示,該詞在當代漢語中使用頻率達0.78/百萬字。

網絡擴展解釋

“阿鬥”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和文化引申義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曆史人物指代
    “阿鬥”是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劉禅的小名()。他是劉備之子,因性格庸碌、治國無能,即便有諸葛亮全力輔佐仍未能振興蜀漢,最終導緻國家滅亡()。

  2. 讀音與構詞
    讀音為“ā dǒu”,其中“阿”是前綴,表親昵()。部分人誤讀為“ē”,但現代漢語規範中應為“ā”。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象征無能之人
    後衍生為對懦弱無能、難以扶持者的比喻。例如“扶不起的阿鬥”形容缺乏潛力的對象()。

  2. 文化批評符號
    常用于批評依賴他人、缺乏主見或能力的行為,如“群衆并非阿鬥”強調尊重他人能力()。


三、相關典故

總結來看,“阿鬥”從曆史人物演變為文化符號,既反映對庸才的諷刺,也用于警示依賴心理。可通過來源網頁進一步查看完整典故(如、3、5)。

别人正在浏覽...

傲色半身不遂碑材薄荷腦常禁春溟躇峙打官話珰環大尹雕俗嫡妾兒皇兒媳婦兒方桃譬李放魚入海反勞為逸煩嫌俯鏡各處勾牽寒細隍塹踐居皎澈交舛僥禍姣妙節馬酒魁酒糟頭開詞客官括籍料得離塵流行色隆殺悶然冥阸盤香迫截碁癖髯須主簿日偷如虎添翼三微煞手鐧手毫壽頭壽腦首序霜秈速報司吞齧文士無取物以群分閑袅肖化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