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于桎梏,不受刑罰。《逸周書·文酌》:“四教:一守之以信,二因親就年,三取戚免梏,四樂生身復。” 朱右曾 校釋:“取其憂戚而免于桎梏,矜不能也。”
“免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該詞最早見于《逸周書·文酌》:“四教:一守之以信,二因親就年,三取戚免梏,四樂生身復。”其中“取戚免梏”意為通過親近賢者、心懷憂戚而避免刑罰。朱右曾校釋進一步解釋為“取其憂戚而免于桎梏,矜不能也”。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擺脫困境或束縛”的比喻義,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當代語境下的延伸解讀。
“免梏”核心含義為古代免除刑罰的概念,需以《逸周書》等典籍為權威依據。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逸周書》原文或朱右曾校釋版本。
《免梏》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免”和“梏”兩個字。其中,“免”字由“丆”和“兒”兩個部首組成,總計4個筆畫;“梏”字由“木”和“寸”兩個部首組成,總計9個筆畫。
《免梏》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庸》一書。在這本書中,“梏”指的是用木材制成的捆綁器具,用來束縛人的手腳。而“免梏”則是指解除束縛、擺脫困境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免梏”可以寫作「免梏」,沒有其他變化。
古時候,《免梏》這個詞的寫法和現在沒有太大區别。在甲骨文中,“免”字由兩個象形的“人”字組成,表示解脫;而“梏”字由兩個象形的“木”字組成,表示木制的器具。在金文中,這兩個字變得更加簡化,但整體結構和現代字體相似。
以下是一些例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個詞語:
他終于成功地免梏了,擺脫了過去的困境。
我們應該努力免梏自己,追求更好的未來。
即使面對困難,我們也應該保持樂觀,相信總有一天能夠免梏。
一些與《免梏》相關的組詞包括:解脫、擺脫、自由、拘束、束縛等。
與《免梏》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束縛、困境、被控制等。
總結起來,《免梏》是一個指解除束縛、擺脫困境的詞語,源自古代漢字,寫法和現代相似。希望通過以上介紹,你對《免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