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赪膚的意思、赪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赪膚的解釋

亦作“頳膚”。指赤色的外皮或表層。《藝文類聚》卷八六引 晉 張載 《安石榴賦》:“紫房既熟,赬膚自拆。”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閩遊日記前》:“﹝二十日﹞拾級上達洞頂,則穹崖削天,左右若青玉頳膚,實出 張公 ( 張公洞 )所未備。”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赪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ēng fū(注音:ㄔㄥ ㄈㄨ),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赤色的外皮或表層,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描述物體表面的紅色特征。例如《安石榴賦》中“紫房既熟,赬膚自拆”,形容石榴成熟後紅色表皮自然裂開的狀态。

  2. 詞源與結構

    • “赪”(同“赬”)本義為紅色,如“赪面”指臉紅;
    • “膚”指表層或外皮,組合後強調物體外部的紅色特征。
  3.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

    • 晉代張載《安石榴賦》;
    • 明代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閩遊日記前》,描述山崖“青玉頳膚”的赤色表層。
  4. 英文翻譯
    可譯為red outer layer/surface,但需結合具體語境調整。

  5. 總結用法
    現代使用較少,主要用于古文解析或文學創作中,需注意其色彩指向和比喻性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赪膚

赪膚(chèng fū)是一個漢字詞語,其中“赪”是古代漢語的偏旁部首,讀音為“chēng”;“膚”是整個詞語的主體部分,讀音為“fū”。該詞源于古代漢字,并且在現代漢字中仍有使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赪”這個字的偏旁部首是“赤”,它表示與紅色相關的意思,通常也表示火、熱等。在《康熙字典》中,它的筆畫數為7;而“膚”的部首是“⺡”,它表示與皮膚相關的意思,同時也可用來表示類似的含義。在《康熙字典》中,“膚”的筆畫數為6。

來源與繁體

“赪膚”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赪”常用于形容臉頰和膚色發紅的現象,“膚”則指代皮膚。由于“赪膚”這個詞在繁體字中沒有特定的寫法,因此其繁體形式與簡體形式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赪膚”這個詞通常以相同的寫法出現,沒有太大的變化。然而,由于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漢字的書寫和排版方式有所改變,其寫法在一些字體中可能略有不同。

例句

1. 她赪膚如玉,容貌美麗動人。

2. 長時間暴露在太陽下,他的膚色變得赪膚。

組詞

赪春、赪魔、赪江、赪國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赤面、赤頰、紅光滿面

反義詞:白皙、蒼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