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僧祇戶的意思、僧祇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僧祇戶的解釋

北魏 僧官管轄的民戶。僧祇戶除向僧官輸粟外,不向官府供輸賦役。 北周 武帝 消滅寺院,這些人戶改為一般編戶。《魏書·釋老志》:“ 曇曜 奏:平齊戶及諸民,有能歲輸穀六十斛入僧曹者,即為‘僧祇戶’,粟為‘僧祇粟’,至于儉歲,賑給饑民。又請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掃灑,歲兼營田輸粟。 高宗 并許之,於是僧祇戶、粟及寺戶,徧于州鎮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僧祇戶是中國北魏時期(386年—534年)出現的一種特殊戶籍類型,與佛教寺院經濟密切相關。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 基本釋義 “僧祇”為梵語“Saṃgha”的音譯,意為“大衆”、“僧團”。因此,“僧祇戶”字面指“歸屬于僧團(大衆)的戶”。具體指北魏政府将特定來源的人口劃撥給佛教寺院管理,使其成為寺院依附民,為寺院提供勞役和地租的農戶。他們并非普通編戶齊民,而是具有特定身份和義務的群體。

二、 來源與性質

  1. 來源: 僧祇戶主要來源于官府控制的“平齊戶”(北魏在征服青齊地區後俘獲的居民)、戰争俘虜以及部分罪犯。
  2. 管理權歸屬: 這些人口被劃歸給特定的僧官機構——“僧曹”(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官方機構)或大型寺院管轄。
  3. 經濟義務: 僧祇戶需向所屬的僧曹或寺院繳納定額的“僧祇粟”(通常為每年六十斛),作為寺院的經濟來源之一。他們耕種的土地被稱為“僧祇田”。
  4. 身份地位: 僧祇戶的身份低于自由民,高于奴隸。他們被束縛在寺院土地上,人身自由受到限制,需世代承擔賦役,屬于寺院依附民或農奴階層。

三、 設立目的與影響

  1. 官方目的: 北魏朝廷設立僧祇戶制度,旨在利用寺院系統管理部分特殊人口,并通過寺院向國家提供一定的糧食儲備(名義上僧祇粟也用于赈災)。
  2. 寺院經濟基礎: 僧祇戶及其繳納的僧祇粟成為北魏寺院經濟的重要支柱,支撐了寺院的運行、佛事活動和僧侶生活。
  3. 社會矛盾: 僧祇戶制度加劇了社會矛盾。寺院和僧官常利用權力剝削僧祇戶,甚至将他們視為私産進行買賣或役使過重,導緻僧祇戶生活困苦,逃亡現象嚴重。這種剝削成為後世批評佛教寺院經濟的重要例證。

四、 曆史演變與終結 僧祇戶制度主要盛行于北魏中後期。隨着北魏分裂(東魏、西魏)和北周武帝的滅佛運動(574年、577年),寺院經濟受到沉重打擊,僧祇戶制度也隨之瓦解。部分僧祇戶可能被國家收編為均田戶或轉變為其他形式的依附人口。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僧祇戶是北魏時期由僧官管轄的特殊民戶,其核心特征及曆史背景如下:

1. 基本定義與性質
僧祇戶是北魏僧官機構(如僧曹)直接管理的依附人口,主要職責是每年向僧官繳納60斛谷物(稱為“僧祇粟”),以此免除向官府繳納賦稅和承擔徭役。這類人戶的形成與當時佛教興盛、百姓為逃避賦役依附寺院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

2. 來源與設立背景

3. 運作與終結

4. 相關制度對比
同期存在的“佛圖戶”由重罪犯和官奴構成,需為寺院提供勞役和農田産出,地位低于僧祇戶。

這一制度反映了北魏佛教勢力與政權間的複雜關系,以及寺院經濟對當時社會結構的影響。

别人正在浏覽...

卑吏币貢長喙炒賣呈控承衰馳田搐動賜祭疵璺篡叛麤俗導航衛星登講東門頓羸坊門蕃捍帆索官河龜顧耗土虎殿互反恚怒魂亭見數矯首誡誨絕密考亭倮體滿園春色穆暢目睹暮景蔫主意匏笙疲弊蒨璨乾煩凄單岐黃家情愫氣死風七字诎寸信尺忍淚日平度瑞錦三統曆稍縱則逝神興死乞百賴宿賊投鞭斷流未來派威殺吳楚帆攜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