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ee with one’s own eyes]∶眼見;親眼所見
死傷情況不堪目睹
(2) [witness]∶親眼看見
這樁事故是許多漁夫目睹的
亦作“ 目覩 ”。親眼看到。《後漢書·劉根傳》:“促召之,使太守目覩,爾乃為明。” 南朝 宋 謝靈運 《七裡濑》詩:“目覩 嚴子瀨 ,想屬 任公 釣。”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先祖母曾取視之,先母時尚幼,亦在旁目睹。” 巴金 《<家>後記》:“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
“目睹”是一個漢語動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總結來說,“目睹”強調視覺的直接性和真實性,適用于描述親眼見證的事件或過程,與“耳聞”“想象”形成對比。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是否涉及“親眼所見”這一核心要素。
目睹(mù dǔ)是一個漢字詞彙,由“目”和“睹”兩個字組成。
“目”是“眼睛”的意思,在這個詞中表示“看見”、“觀察”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瞳)。根據《康熙字典》,目的部首部分可稱作“目部”,共有11個漢字采用這個部首。
“睹”是“看見”、“目擊”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肉)。根據《康熙字典》,睹的部首部分可稱作“故部”,共有8個漢字采用這個部首。
《目睹》一詞的來源不詳,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古代的漢字寫法較為繁體,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例如,“目”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廣目”,而“睹”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罒肉”。這些變化反映了漢字的演變和書寫的曆史。
以下是一些包含“目睹”的常用例句:
組詞:目擊、目标、眼睛、目送。
近義詞:見證、目擊、觀察。
反義詞:不見、閉目、無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