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宿賊的意思、宿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宿賊的解釋

長期為盜賊者。《後漢書·劉表傳》:“ 表 招誘有方,威懷兼洽,其姦猾宿賊更為效用,萬裡肅清,大小鹹悅而服之。”《三國志·吳志·董襲傳》:“時 山陰 宿賊 黃龍羅 、 周勃 聚黨數千人, 策 自出讨, 襲 身斬 羅 勃 首。”《資治通鑒·漢桓帝延熹七年》:“ 桂陽 宿賊 蔔陽 、 潘鴻 等逃入深山。” 胡三省 注:“宿賊,言積久為賊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宿賊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境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長期作案、行蹤隱秘的慣犯或盜匪。該詞在古代文獻及現代權威辭書中均有明确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詞義

    “宿賊”由“宿”與“賊”構成。“宿”本義為“長久、舊有”(《說文解字》釋“宿,止也”),引申為“長期積累”;“賊”在古漢語中指“盜匪、作亂者”(《玉篇》釋“賊,盜也”)。組合後特指長期藏匿、屢次犯案的盜賊,強調其犯罪行為的持續性。

  2. 詞源與曆史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酷吏傳》,記載“(董宣)捕擊宿賊,縣界肅清”,此處“宿賊”指盤踞地方多年的匪徒。宋代《宋史·兵志》亦載“募民捕宿賊,賞以官資”,表明其作為法律術語指代慣犯群體。

  3. 現代辭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1993年版),“宿賊”釋義為“久未破獲的積案盜匪”,突出其反偵查能力與案件累積特征。《辭海》(第七版)進一步補充其隱含“團夥性作案”屬性,與臨時起意的盜賊形成區别。

  4. 近義詞辨析

    • 慣盜:側重犯罪習慣,但未必長期藏匿;
    • 流寇:強調流動性,與“宿賊”的地域固着性相反;
    • 積匪:近義,但更突出案件數量而非時間跨度。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宿賊”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ù zéi,其核心含義指長期為盜賊者,尤其強調作惡時間久、惡習根深蒂固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曆史用例與文獻依據

  1. 《後漢書·劉表傳》:
    描述劉表治理荊州時,“姦猾宿賊更為效用”,指原本長期作惡的盜賊被招安後為其效力(、)。
  2. 《三國志·吳志·董襲傳》:
    提到“山陰宿賊黃龍羅、周勃聚黨數千人”,後被孫策讨伐,凸顯宿賊的規模與危害(、)。
  3. 《資治通鑒》:
    記載東漢桓帝時期“桂陽宿賊蔔陽、潘鴻等逃入深山”,進一步印證其長期流竄的特點()。

延伸特點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宿賊”可比喻長期從事非法活動、屢教不改的犯罪分子,但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或文學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傍牌拔親步環捕生參纂炒菜铳炮盜主防汛佛寺釜中魚感光材料高矮挂念駭神诃梨子黃遠生魂氣豭豘稭子九維紀序軍費聚麀慷慨狼巾籠山絡野倮匈耄孺貉同丘能言鴨獰悍盤鴉蜱麻聘弓切悫慶節旗校群蟻附膻人尖兒軟頑沙輪聲揚深崄適俗思想内容夙仇蘇堤速度睟容碎心裂膽台資天神鐵輪撥童身無追仙婢險妝襲稱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