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ge] 憤怒
生氣,憤怒。《墨子·非儒下》:“ 孔 乃恚怒於 景公 與 晏子 。”《晉書·孫登傳》:“性無恚怒,人或投諸水中,欲觀其怒。 登 既出,便大笑。” 唐 白行簡 《李娃傳》:“生恚怒方甚,自昏達旦,目不交睫。” 清 張岱 《陶庵夢憶·仲叔古董》:“ 淮 撫 李三才 百五十金不能得, 仲叔 以二百金得之,解維遽去。 淮 撫大恚怒。” 洪深 《申屠氏》第三本:“老丈受如此侮辱,恚怒非凡。”
恚怒(huì nù)是漢語中表示強烈負面情緒的古雅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憤怒、怨恨。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恚”指心中郁結的憤懑,“怒”則是情緒的外顯爆發,二字疊加強調從内心積郁到外在表現的憤怒過程。
該詞的詞源可追溯至先秦典籍,《禮記·樂記》已有“恚怒不作”的用法,指代因違背禮法而産生的道德性憤慨。《說文解字注》将“恚”解為“恨也”,段玉裁特别指出其包含“心意之恨”與“言語之斥”的雙重維度。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恚怒多用于書面語境,常描述以下幾種典型情境:
近義詞辨析方面,《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指出:“恚怒”較“憤怒”更具書面色彩,較“憤懑”則突顯情緒的外化表現,與“嗔怒”的佛教語境色彩形成明顯區别。
典型用法可見于《資治通鑒》中的政論場景:“群臣恚怒而不敢言”,生動展現朝堂中壓抑的集體憤怒情緒。該詞在當代文學創作中仍被選用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如莫言《檀香刑》中“知縣恚怒擲盞”的細節描寫。
“恚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古代文獻
近現代用例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愛站小工具等來源。
按巡禀糧並翼逞驕城壖侈太籌畫辭職潨流單季稻滴定冬鼓鬥趣兒防杜放射性同位素翻臉不認人風顔共韻枸檵寡信龜年鼓姬鶴庭黃駒豁指頭檢抑節構揭厲極界伎女謹擇钜傑開物科别昆山之玉老大哥老骥喇子曆精更始陋素苗稼木本水源僻論輕財重士傾述頃者求過于供诠證群倫熱鬧話榮賜儒士上愚少年行失偶書蟲束閣松扉蹜脰淘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