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河。 唐 劉商 《醉後》詩:“醒來還愛浮萍草,漂寄官河不屬人。”《舊唐書·敬宗紀》:“ 揚州 城内,舊漕河水淺,舟船澀滞,輸不及期程。今從 閶門 外古 七裡港 開河,向東屈曲,取 禪智寺橋 ,東通舊官河,計長一十九裡。”《宋史·河渠志七》:“ 黃巖縣 舊有官河,自縣前至 溫嶺 ,凡九十裡。” 清 吳偉業 《揚州》詩:“官河楊柳誰新種,禦苑鶯花豈舊遊。”
官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由國家官方開鑿、管理或控制的運河或重要水道。該詞由“官”(指官府、官方)與“河”(泛指水道)組合而成,強調其所有權、管轄權及用途的官方屬性。以下從權威辭書及典籍角度分述其意: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明确将“官河”釋為“公家管轄的河道”,特指曆史上由國家主導修建、維護并用于漕運(糧食運輸)、軍事調遣或重要物資輸送的人工運河或主幹河道。其管理權直屬中央或地方政府,區别于民間自然河流或溝渠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指出“官河”在古代文獻中常與“漕渠”“運道”互用,如唐宋時期的大運河主幹段即被稱為“官河”,是維系王朝經濟命脈的關鍵基礎設施,官府設專職機構(如漕司)管理其疏浚、航運及稅收 。
漕運核心通道
官河的核心功能是保障漕糧北運。如《宋史·河渠志》載:“汴河,……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石,……故時人謂‘官河’”,凸顯其作為國家經濟動脈的地位 。
軍事與行政控制
官河亦是軍事物資運輸與政令傳遞的通道。《夢溪筆談》提及北宋利用官河快速調兵,體現其戰略價值。官府嚴禁私占河道或阻礙航運,違者依律懲處 。
官河常與“漕運”緊密關聯。據《中國水利史綱要》(姚漢源著),曆代官河體系(如隋唐大運河、元明清京杭運河)的興衰直接影響王朝穩定,其管理體現古代中央集權對水資源的制度性掌控 。
結論:官河是中國古代官僚體制下對重要人工水道的統稱,兼具經濟輸送、政治控制與軍事調度功能,其釋義需置于傳統國家治理與漕運制度的框架中理解。
“官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代運河
曆史上多指由政府開鑿或管理的河道,主要用于漕運、灌溉等公共事務。例如《舊唐書》提到揚州官河用于漕運,宋代《河渠志》記載黃岩縣官河長達九十裡。唐代詩人劉商也在詩句中描述“漂寄官河不屬人”,進一步印證其作為運河的用途。
地理名稱
在特定地區(如江蘇贛榆縣),“官河”曾作為鄉鎮名稱,2005年并入贛馬鎮。但此用法具有地域性,且信息來源權威性較低。
“官河”的核心含義為“運河”,常見于古籍與曆史記載,其他解釋需謹慎考據。若需深入探究,可參考《舊唐書》《宋史》等文獻。
鳌憤龍愁鼇擲鲸吞榜妾寶具跸路不栖殘芳操宰側筆成天成允沖發綢子畜愛祠室粗窺丹旗搗麻煩殿阙盯人滴修都速逗晩犢沐子割情哄擡齁喘毀裂交戲截趾適履經部軍令狀快暢襕帶嬾架鋁合金馬上吹名同實異摩頂至足難不成牛炙骈興錯出葡萄酒悭恡泣杖诠説羣學省損勢至鼠齧蠧蝕四垂肅澄縮手旁觀貪歡頭角文窮卧牀午後相醢孝陵小門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