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統曆的意思、三統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統曆的解釋

我國史書上第一部記載完整的曆法。系 西漢 末 劉歆 據《太初曆》等前人的曆法修訂而成的、我國史志上第一部記載完備的曆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統曆是中國西漢時期施行的一種曆法體系,由經學家劉歆在《太初曆》基礎上修訂而成,載于《漢書·律曆志》。其名稱及内涵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名稱釋義與理論來源

“三統”源于《尚書大傳》記載的“三正”理論,指夏、商、周三代交替時分别采用的不同正月制度(子、丑、寅)。劉歆将這種曆史觀與天文曆法結合,提出“天統”“地統”“人統”的循環系統,認為曆法應體現天道運行規律(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卷)。

二、曆法特征與計算方法

該曆法采用81分法劃分晝夜時長,确定朔望月為29又43/81日,回歸年長度為365又385/1539日。其創新點在于将《易經·系辭》的“大衍之數”與黃鐘律呂數理結合,構建了“太極上元”積年計算體系,即以23639040年作為日月五星的運行周期起點(來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秦漢曆法研究》)。

三、學術價值與曆史地位

作為我國首部完整記載曆法推算原理的著作,《三統曆譜》開創了曆法附載《世經》考史的先例。班固在《漢書·律曆志》中完整收錄該曆法,使其成為研究漢代天文曆法思想的核心文獻(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數據庫)。

四、對後世的影響

該曆法提出的“歲星超辰”法(144年誤差1辰)啟發了後世歲差研究,其“統術”“紀術”“歲術”三分體系為《四分曆》《乾象曆》提供了數學模型基礎。清代學者錢大昕在《三統術衍》中評價其“雖疏密不同,而立法之原則一也”(來源:《四庫全書》子部天文算法類)。

網絡擴展解釋

三統曆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曆法體系,其核心解釋如下:

  1. 定義與曆史地位
    三統曆是西漢末年劉歆在《太初曆》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曆法。作為中國史志上第一部記載完備的曆法,它被收錄于《漢書·律曆志》,标志着古代曆法體系的系統化。

  2. 制定背景

  1. 核心曆法參數
  1. 實施與廢止
    該曆法自公元前7年(西漢綏和二年)開始使用,至公元85年(東漢元和二年)被《四分曆》取代,共行用92年。

  2. 曆史影響
    三統曆首次系統整合曆法理論與實際觀測數據,其“三正循環”理論對後世政治哲學和曆法修訂産生深遠影響,成為曆代王朝論證政權合法性的參考範式。

注:更詳細的技術細節可參考《漢書·律曆志》原始文獻或天文史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版齒八字帖兒标圖骠姚材女樂藏行乘桴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齒根垂頭喪氣撮記調壹帝記丢卻邸寓遁五非據公休日媾合孩子話河澤畫蛇灰瓶尖薄箋布賤冗嚼吃金鼓喧阗酒肉兄弟積刑谲谏骒馬愧憤林澤淪寂賣杏虎磨刀雨暮更睨眴跑差辟宮劈拉烞熚擒奸酒求告曲偻三害釋藏疏镂熟羅四味木送轉隨寓隨安殢留侹侹頹敝屠脍文實小坐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