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切實際的主意。 蔣子龍 《喬廠長上任記·上任》:“這個小夥子性格倔強,有蔫主意。”《小說選刊》1981年第12期:“你呀,不愛叫喚的狗最有蔫主意。”
“蔫主意”是一個漢語口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語定義
“蔫主意”指表面上不聲張、但實際不切實際或難以實現的想法,常帶有消極色彩。例如:
二、字義分解
三、近義詞對比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口語或文學中,描述看似溫和卻實際不靠譜的決策。例如:“他表面答應,其實早打好了蔫主意。”
提示:該詞在部分方言(如天津話)中可能有“内心早有決定,表面裝順從”的延伸含義,但需結合語境判斷(此釋義來自低權威性網頁,僅供參考)。
《蔫主意》是指一個人在思考、決策或行動時,缺乏果斷、堅定和勇氣的表現,容易躊躇不決或猶豫不決。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某人思維遲緩、無主見、缺乏決斷力的狀态。
《蔫主意》的拆分部首是“艹”和“主”,其中“艹”是草字頭,表示與植物有關的事物;而“主”則是表示主導、掌控的意思。筆畫數為15,比較多,需要較多的筆畫來書寫此詞。
《蔫主意》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小說《水浒傳》中,原文形式為“蕃主意”,後經曆了音變演變,最終演變為現代漢字“蔫主意”,表示的含義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在繁體字中,可以将《蔫主意》表示為「蔫主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蔫主意」的書寫稍有不同。其中「蔫」字由上面的“艹”表示植物的部分,下面的“然”表示聲音和意義,而“然”字由三個火字旁組成,表示與火有關的事物。而“主”字由“丶”和“一”組成,表示主導、掌控的含義。
他遇到困難往往蔫主意,不敢做出決策。
面對抉擇,他總是顯得蔫主意,猶豫不決。
蔫菜、蔫壞、失蔫、蔫兒壞、蔫氣等。
近義詞: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猶豫不決
反義詞:果敢、堅定、果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