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賜祭的意思、賜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賜祭的解釋

大臣身故,皇帝敕使往祭。 清 李元度 《國朝先正事略·張文和公》:“十一年,詔以 文端公 從祀京師賢良祠,復即家賜祭一壇。”《清史稿·禮志十二》:“ 道光 二十四年,定賜祭王、公以下儀,祭日,堂中陳儀衛,靈座前置供案,陳賜祭物品,左右分陳自備祭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賜祭是古代中國君主對臣子及其家族授予的特殊祭祀禮遇,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内涵:

一、詞義溯源 "賜"指帝王自上而下的恩賞,"祭"指祭祀儀式,組合成詞特指君主對臣屬身後事的特殊關懷。《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皇帝敕令以祭品追悼亡臣"(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

二、禮制演變

  1. 周代雛形:《禮記·王制》記載"大夫卒,君命祭",可見周代已有君主遣使緻祭的禮儀基礎(來源:《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
  2. 漢代定制:漢武帝始創賜祭制度,《漢書·霍光傳》載"發材官輕車北軍五校士送葬,谥曰宣成侯,賜祭如法",确立完整儀軌(來源:《漢書·百官公卿表》)。

三、實施規範

  1. 祭品規格:含太牢(牛、羊、豕三牲)、少牢(羊、豕)等級差,《唐六典》規定"一品賜太牢,三品以上少牢"(來源:《唐六典·尚書禮部》)。
  2. 執行程式:包含遣使奠祭、賜谥號、立祠廟等環節,宋代《政和五禮新儀》詳載"遣使赍祭文,備牲醴,詣墓緻祭"流程(來源:《宋史·禮志》)。

四、文化意涵 該制度體現"事死如生"的倫理觀,如明代《大明會典》強調"生榮死哀,人臣極緻",通過賜祭實現"忠勤報國者,殁享廟食"的價值導向(來源:《明會典·喪禮》)。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評述"賜祭葬,所以旌有功而勵臣節也",揭示其政治教化功能(來源:《陔餘叢考·賜祭葬》)。

網絡擴展解釋

“賜祭”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皇帝或貴族賜予祭品用于祭祀祖先或神靈,也用于表彰重臣功績的特殊禮遇。該詞由“賜”(賞賜)和“祭”(祭祀)組成,體現皇權對祭祀活動的直接幹預。

2. 曆史背景 主要用于大臣身故後,皇帝派遣使者前往主持祭祀的儀式。如清代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記載,文端公去世後,皇帝下诏“即家賜祭一壇”,表明這是對功勳大臣的追榮制度。

3. 規格等級 祭祀規模通過“壇數”體現等級差異,最高規格為九壇。例如《清史稿》記載,道光年間制定了王公以下官員的賜祭儀制,祭案需陳設禦賜與自備兩類祭品。

4. 字義分解

5. 使用場景 主要見于明清兩代官方文獻,如《清史稿·禮志》詳細記載了賜祭儀式的流程與陳設規範,反映出該制度在禮法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若需查看具體曆史案例或完整祭祀流程,可參考《國朝先正事略》《清史稿》等原始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鏖軍百邪憊倦柄授布颿菜枯參前倚衡餐事岑蔚摌削忱辭嗤點坻崿怆怏出放大悲咒豆藿發怵飜飜發赈豐華封爵敷求負輸歌星诟厲鶴林玉露橫身糊劑繼承人金镞考驗鵾雞淩飛栗如镂衢陸土木梳農月怯滞青蓮界清年秋聽球杖榮品三養曬客上元十方常住收計唆犯桃李春風橦棚投影王碼電腦窪樽煨幹避濕我儀無廖銷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