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昂首;擡頭。 唐 杜甫 《又上後園山腳》詩:“窮秋立 日觀 ,矯首望八荒。” 金 元好問 《出京》詩:“矯首孤雲飛,西南路何永。” 清 金農 《寄丁敬》詩:“何年共幽覽,矯首海鷗群。”
(2).昂昂然自得貌。 晉 葛洪 《抱樸子·名實》:“至於駑蹇矯首於琱輦,駥驥委牧乎林坰,彼已屍祿,邦國殄瘁。” 宋 範仲淹 《祭蔡侍郎文》:“初矯首於王庭,冠天下之英雄。”《明史·李植江東之等傳贊》:“ 李植 、 江東之 諸人,風節自許,矯首抗俗,意氣橫厲,抵排羣枉。”
“矯首”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ǎo shǒu,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昂首/擡頭(常見用法)
指身體姿态的擡頭動作,常見于古詩文中的動作描寫。例如:
形容自得的神态(引申義)
指昂然自得、意氣風發的樣子,多用于人物神态或品性描寫。例如:
“矯首”兼具動作與神态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權威典籍如杜甫、葛洪的作品為其典型用例,現代漢語中更多保留“昂首”的字面意義。
《矯首》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昂首挺立”,形容人挺拔的姿勢或自信的态度。
《矯首》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矢”、“目”和“立”。其中,“矢”是指箭,“目”是指眼睛,“立”是指站立。這個詞共有13畫。
《矯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左傳”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曆史事件。
《矯首》的繁體字為「矯首」。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代有所不同。《矯首》在古時的漢字寫法為「矯」字上面有一點,下面有豎線,下面的豎線上還有三個橫線,表示箭矢。《首》字上面有一點,下面有一橫表示眼睛,左邊有一個豎線,表示頭部的形狀。
1. 他矯首挺立,氣勢十分威嚴。
2. 她矯首昂立,展現出自信的姿态。
矯正、矯捷、矯健、矯矯、矯诏、首要、首富、首屈一指
昂首、挺立、昂然、昂揚、傲然、傲立
低頭、俯首、垂首、怯首、屈服、卑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