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 福建 建陽 西南。相傳 五代 南唐 時 黃子稜 築以望其父(考)墓,因名 望考亭 ,簡稱 考亭 。 南宋 朱熹 晚年居此,建滄洲精舍。 宋理宗 為崇祀 朱熹 ,于 淳祐 四年(公元1244年)賜名考亭書院。此後因以“考亭”稱 朱熹 。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狀》:“先君之學,明白純正,以紹述 考亭 為己責,所志益深且遠。” 清 黃宗羲 《清谿錢先生墓志銘》:“ 考亭 于釋老之學,亦必究其歸趣,訂其是非。” 姚瑩 《論詩絕句》之十二:“ 考亭 異代真知己,特識曾推《感遇》工。”
“考亭”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地理來源與曆史背景
考亭最初是福建建陽西南的地名,因五代南唐時期黃子棱(又名黃端)為眺望父親墓地而建亭,得名“望考亭”,後簡化為“考亭”。南宋理學家朱熹晚年在此建滄洲精舍講學,宋理宗于1244年将其更名為“考亭書院”,使該地成為理學文化中心。
代指朱熹的文化含義
因朱熹與考亭書院的密切關聯,“考亭”逐漸成為朱熹的代稱。例如明代方孝孺稱“紹述考亭為己責”,清代黃宗羲提及“考亭于釋老之學”均指朱熹的學術思想。此外,朱熹在福州鼓山講學時沿用“考亭”之名建亭,進一步擴展了這一文化符號的影響。
補充說明
《考亭》(kǎo t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考試場所”或“考試中心”,通常指供人進行考試的建築物。人們在這個地方參加各種類型的考試,如入學考試、職業資格考試等。
《考亭》的部首是“土”(tǔ),由“幹”(gān)和“土”(tǔ)組成,共有8個筆畫。
《考亭》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出現。繁體字為「考亭」。
在古時候,漢字《考亭》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和詞性沒有變化。古代人們可能用不同的字體書寫或添加一些繁複的裝飾,但這并不改變字的本質。
1. 下周我将去考亭參加英語考試。
2. 考亭裡的環境很安靜,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考場、考試、考生、考務、考試成績。
考場、考室、考點、考務中心。
辦公室、教室、圖書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