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才性的意思、才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才性的解釋

(1).才能禀賦。《荀子·修身》:“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鼈之與六驥足哉?”《孔叢子·連叢子下》:“人之才性受天有分,若如君之論,則 成王 伯禽 雖緻泰平,皆當以不聖蒙弗克負荷之罪乎?”《元典章·禮部五·醫學》:“若有民間良家子弟,才性可以教誨,願就學者聽。” 康有為 《大同書》丁部:“凡言平等者,必其物之才性、知識、形狀、體格有可以平等者,乃可以平等行之。”

(2).資質性情。才,通“ 材 ”。《世說新語·賞譽》“諸人當來尋 溫元甫 ”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引《晉諸公贊》:“ 溫幾 ,字 元甫 , 太原 人,才性清婉。”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據相貌,憑才性,我從來心硬,一見了也留情。”

(3).才能和性格。《世說新語·文學》“ 鐘會 作《四本論》”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引《魏志》:“ 會 嘗論才性同異,傳於世。” 清 侯康 《補<三國><藝文志>》卷四:“《傅嘏傳》稱 嘏 常論才性同異, 鐘會 集而論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才性”一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的哲學與日常雙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維度解析其詳細意思:


一、核心釋義

  1. 才能與禀性

    指個人先天禀賦與後天能力的綜合體現。“才”側重才能、才幹,“性”指本性、氣質。如《漢語大詞典》釋為:“才能禀賦”。

    例:此人才性過人,文武兼備。

  2. 哲學範疇(曆史語境)

    魏晉玄學核心議題之一,探讨人的才能(才)與德性(性)的關系,衍生“才性同”“才性異”等學說。

    來源:東漢王充《論衡·命祿》:“操行清濁,性也;仕宦貴賤,才也。”開啟才性之辯先聲。


二、詞源演變


三、現代用法解析

語義側重 用例示例 語境說明
能力主導 “他才性敏捷,善應對變局。” 強調才能突出,隱含性格優勢
性格主導 “才性敦厚,堪當重任。” 突出品性可靠,輔以能力描述
中性評價 “才性各異,用人當因材施教。” 客觀描述個體差異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才性”為:“才能禀賦”。

    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注:需訂閱訪問,此處為示例性鍊接)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哲學義項:“指才能與德性的關系”。

  3. 王充《論衡·命祿》

    原文:“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富貴;智寡德薄,未可信其必貧賤。”奠定才性論基礎。


五、語用提示

網絡擴展解釋

“才性”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别,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解釋:

  1. 才能禀賦
    指個人天生的才能與資質,強調先天與後天的綜合能力。例如《荀子·修身》提到“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即強調個體間才能的差異。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常用來讨論人才選拔或教育問題,如《元典章》提到選拔“才性可以教誨”的學子。

  2. 資質性情
    此處“才”通“材”,指人的基本資質與性格特征。如《世說新語》注引《晉諸公贊》描述溫幾“才性清婉”,即突出其性情溫和、資質出衆。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據相貌,憑才性”也體現了這一層含義。

  3. 才能與性格的綜合
    魏晉時期玄學讨論中,“才性”常被作為哲學命題,如鐘會《四本論》探讨才性關系的“同、異、合、離”,将才能與性格視為辯證統一的概念。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的古文例句或哲學讨論,可參考《荀子》《世說新語》等原著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菴藹白眉白雨不稂不莠層遞禅栖饬正觸電出洋除召丹屏締盟鄂不翻工房窩釭花稾砧蛤蟹寡聞擐甲執兵家翻宅亂嬌小結纓寄放錦被花鏡畫蹶蹙考實苛峻空儉懶拙燎煙亂墜天花羅漢牀明昏鳴梭弄諠拍艦碰勁兒傾慄情理難容乞丕丕日阕三家分晉神州陸沉石材寺曹素車白馬隨逮筍城特大城市讬舍外郭憸壬曉人硝煙犀導心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