稾砧的意思、稾砧的詳細解釋
稾砧的解釋
斬草時承鈇的砧闆。因鈇與“夫”同音,故隱語稿砧為“夫(丈夫)”。《玉台新詠·古絕句之一》:“稾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鏡》詩:“稾砧一别若箭弦,去有日,來無年。”按, 宋 許顗 《彥周詩話》:“‘藳砧今何在’,言夫也。‘山上復有山’,言出也。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言月半當還也。”
詞語分解
- 稾的解釋 稾 ǎ 同“稿”。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砧的解釋 砧 ē 捶、砸或切東西的時候,墊在底下的器具:砧闆。砧子。 形狀和作用像砧子的:砧骨(聽骨之一)。砧木。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稾砧”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學用法:
一、核心含義:隱指丈夫
“稾砧”最初是古代婦女對丈夫的隱稱。這一用法源于古代刑罰場景:
- 構詞來源:古代處決犯人時,罪人伏于“稾”(稻草)鋪的“砧闆”上,用“鈇”(類似斧的刑具)行刑。因“鈇”與“夫”同音,故以“稾砧”隱指丈夫。
- 文學例證:如《玉台新詠·古絕句》中“稾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李白《代美人愁鏡》中“稾砧一别若箭弦”等詩句均用此隱語表達思念丈夫之情。
二、引申含義:比喻周密計劃(較少見)
部分文獻提到“稾砧”可比喻精心籌劃之事,如砧闆上待處理的谷物需細緻安排。但此用法在經典文學中較少出現,可能為後世引申義。
三、讀音與變體
- 拼音:gǎo zhēn。
- 異體寫法:也作“槀砧”“藁砧”,含義相同。
參考資料提示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玉台新詠》、李白詩集等古籍原文(參考、4、7)。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稾砧(gǎo zhēn)是一個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禾(hé)和斤(jīn),它的筆畫數為13。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器物。在古代,稾砧是一種用于研磨谷物的工具,它由一根長條狀的木材或石頭制成,用來磨碾谷物。
稾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稾斤,它的字形稍微有所區别但意義相同。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也有所不同,但是稾砧的基本形态并沒有太大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稾砧的例句:
1. 他用稾砧将谷物研磨成粉。
2. 祖先們在祭祀儀式中使用稾砧。
還可以根據稾砧進行組詞,如:
1. 稾砧台(gǎo zhēn tái):用來放置稾砧的平台。
2. 稾砧杵(gǎo zhēn chǔ):用來研磨谷物的工具。
稾砧的近義詞可以是研磨器、磨石等。反義詞則可以是谷物、米粒等與研磨相關的詞彙。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