擐甲執兵的意思、擐甲執兵的詳細解釋
擐甲執兵的解釋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準備戰鬥。
詞語分解
- 擐甲的解釋 穿上甲冑,貫甲。《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宋書·建平王宏傳》:“至於邊城舉燧,羽驛交馳,而望其擐甲推鋒,立功閫外,譬緣木求魚,不可得矣。” 清 姚鼐 《出塞》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專業解析
“擐甲執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軍事色彩的成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兩個動作:“擐甲”指穿戴铠甲,“執兵”指手持兵器,整體形容全副武裝、準備作戰的狀态。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成公二年》記載的齊晉鞌之戰:“擐甲執兵,固即死也”,後演變為固定搭配。
從構詞法分析:
- 擐:《說文解字》釋為“貫也”,本義為穿引動作,特指将铠甲片串聯成甲胄。《漢語大詞典》收錄“擐”字時特别強調其軍事語境下的使用頻率。
- 甲:甲骨文象形字,原指動物護身的硬殼,後專指戰士防護裝備,《周禮·考工記》記載夏商時期已形成制甲規範。
- 執:會意字,甲骨文字形為手戴刑具,引申為持握,《爾雅·釋诂》列為“持也”的經典釋義。
- 兵:金文象形雙手持斧,本義為武器,《玉篇》注“械也”,後衍生出兵士、軍事等含義。
該成語在曆史文獻中的運用具有三個特點:①多用于描述将領臨戰狀态,如《宋史·李繼宣傳》載“繼宣擐甲執兵,躬冒矢石”;②常與忠勇氣概相關聯,《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諸葛亮《兵要》強調“擐甲執兵者,義不旋踵”;③明清時期逐漸脫離實戰語境,演變為文學修辭,如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用其烘托戰場氛圍。
網絡擴展解釋
“擐甲執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uàn jiǎ zhí bī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基本釋義
指身披铠甲、手持武器,全副武裝準備戰鬥的狀态。其中“擐”意為“穿”,“甲”指铠甲,“兵”指武器。
2.出處與典故
源自《左傳·成公二年》的記載:“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背景:春秋時期齊國與晉國交戰時,将領鼓勵士兵帶傷作戰的典故。)
3.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戰争或激烈沖突前的準備狀态。
- 示例:
-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十回:“自己輕裘緩帶,令他擐甲執兵,翼馬前進。”
- 宋代曾鞏《李德明遙郡團練使制》:“擐甲執兵,人之重任,賞信而速,所以勸功。”
4.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擐甲披袍(強調披甲備戰的狀态)。
- 英文翻譯:put on armour and take up arms(穿上盔甲,拿起武器)。
5.文化内涵
該成語生動刻畫了古代将士臨戰時的勇武形象,既體現戰争的緊迫性,也隱含對責任與使命的強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背景或更多例句,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北關本末體菜馔抽黃對白點校滴酒不沾兜籮短晷笃耨氛雜膏镬咣噹盥獻鬼打更歸美歸運浩倉牋麻碣石館解绶精明能幹胫衣金麥舊愁新恨峻宇彫牆類出躐階遛腿毛舉縷析磨榨念室傩逐偶時盤術陪接牽牛津情人清士窮山惡水祇夜羣形攘奪人類渣滓驲遞散灑蛇鱗深思苦索守位疏放水楊說教松雲溯測宿火桃花年命頭昏目眩僞妄無狀子掀雷決電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