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擐甲執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uàn jiǎ zhí bī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指身披铠甲、手持武器,全副武裝準備戰鬥的狀态。其中“擐”意為“穿”,“甲”指铠甲,“兵”指武器。
源自《左傳·成公二年》的記載:“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背景:春秋時期齊國與晉國交戰時,将領鼓勵士兵帶傷作戰的典故。)
該成語生動刻畫了古代将士臨戰時的勇武形象,既體現戰争的緊迫性,也隱含對責任與使命的強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背景或更多例句,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擐甲執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戴上盔甲拿起兵器,準備出征或作戰的意思。
《擐甲執兵》的拆分部首為手(扌)和甲(田),總筆畫數為25畫。
《擐甲執兵》一詞來自于中國古代的兵書《孫子兵法》。在這本兵書中,這個詞被用來形容士兵穿上盔甲,手持兵器時的形象。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擐甲執兵」。
根據古漢字的寫法,「擐甲執兵」的漢字寫作「懁甲執兵」。
1. 公孫瓒率領軍隊,在戰場上擐甲執兵,英勇奮戰。
2. 排練時,演員們擐甲執兵,為即将上演的戰争場景做準備。
- 擐甲:指穿上盔甲。
- 執兵:指拿起兵器。
- 帶甲持兵:指穿上盔甲并手持兵器。
- 武裝出征:指以武裝狀态出征。
- 脫甲下兵:指解下盔甲放下武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