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梭子;織具。 唐 徐彥伯 《春閨》詩:“裁衣卷紋素,織錦度鳴梭。” 宋 譚宣子 《鳴梭·自度》詞:“織綃機上度鳴梭,年光容易過。” 清 納蘭性德 《南鄉子·柳溝曉發》詞:“燈影伴鳴梭,織女依然怨。”
“鳴梭”是一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織布時使用的梭子(即引導緯線穿過經線的工具),因織造時梭子往複穿梭會發出聲響,故稱“鳴梭”。這一意象在詩詞中常用來描繪紡織場景或隱喻時光流逝。
除具體織具外,“鳴梭”在文學中常被賦予以下深層含義:
注: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典文學作品解析。更多詩詞例證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古典文學工具書。
《鳴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鳴”指發出聲音,而“梭”則指代織布中使用的工具。因此,《鳴梭》可以理解為梭子發出聲音的意思。
《鳴梭》的拆分部首是分别由鳥部和木部組成。其中,鳥部在中文中代表了鳥類,而木部則指代木頭。
根據《漢字筆畫數統計表》的标準計算,鳴梭總共包含了14個筆畫。其中,“鳥”部由5個筆畫構成,而“梭”部則由9個筆畫構成。
《鳴梭》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史記·殷本紀》中,就曾提到“伊尹垂衣裳,鳴梭纚纚”。這句話描述了伊尹的形象,梳妝打扮時發出的衣料劃擦聲,給人一種工作忙碌的印象。
在繁體字書寫方面,《鳴梭》的部分可以使用繁體字“鳴梭”來表示。在繁體字中,“鳴”中的“鳥”字部分保留了原始的形狀,而“梭”的字形也較為複雜,與簡體字有所區别。
根據古代漢字的發展曆程,可以得知《鳴梭》一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不過,由于受限于文字檔案和研究資料的局限,我們無法得知《鳴梭》在古時候的具體漢字寫法。
1. 她手持鳴梭,一邊織布一邊歌唱。
2. 悠揚的鳴梭聲在工坊裡回蕩。
鳴笛、梭織、聲韻、梭子、嗡嗡
梭聲、梭子聲
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