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結纓的意思、結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結纓的解釋

[*** a martyr;meet one's death like a hero] 從容就義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左傳·哀公十五年》

詳細解釋

《左傳·哀公十五年》:“ 子路 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結纓,系好帽帶。後用以表示從容就死。 南朝 梁 劉孝标 《辨命論》:“ 仲由 之善,不能息其結纓。” 唐 陳子昂 《為副大總管屯營大将軍蘇宏暉謝表》:“誠合結纓軍壘,抵罪國章。” 清 唐孫華 《永嘉令馬公死寇難令嗣觀察公請于朝賜谥忠勤索詩》:“蚍蜉援絶當流矢,雀鼠糧空自結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結纓”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儒家文化中的氣節觀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本源

本義指「系好帽帶」,源自《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的子路之死:衛國内亂中,子路被敵方擊斷冠纓,他堅持“君子死,冠不免”的禮制,在整理好冠纓後面臨死亡。這一行為成為士人恪守禮儀的象征。

二、引申含義

  1. 從容就義
    通過子路臨危整冠的典故,引申為在危難時刻保持尊嚴、慷慨赴死的崇高氣節。如唐代陳子昂《謝表》中“誠合結纓軍壘”即用此典。

  2. 士人精神象征
    體現儒家“禮重于生”的價值取向,強調士人即使面臨死亡也要維護儀容尊嚴(如所述,子路認為“君子死,不免冠”是成年士人的自我責任)。

三、文化影響

該詞常見于古代詩文,如南朝劉孝标《辨命論》用“仲由之善,不能息其結纓”表達對子路氣節的贊歎,清代唐孫華詩句“雀鼠糧空自結纓”則借典抒發氣節情懷。

補充說明:

個别文獻(如)提及“攜手抗敵”的釋義,但這一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主流解釋仍以《左傳》典故為核心。建議在學術場景引用時優先采用《左傳》及曆代注疏為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結纓

結纓(jié yū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結(jié)和纓(yūn),共有14個筆畫。

結纓這個詞來源于古代行軍作戰時的士兵,他們在戰鬥前會将頭發束起并用繩索或絲帶系住,稱為“結纓”。結纓的意思是系緊帽子上的纓帶。

在繁體字中,結纓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結纓的寫法略有不同。結纓的“結”字筆畫更多,寫法更為複雜,而“纓”字的形狀也有些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結纓的例句:

1. 軍人的帽子上經常綴有紅色的結纓。

2. 大家一起結纓,顯示團結的力量。

3. 在古代,将結纓作為一種标志,代表了勇敢和戰鬥的精神。

結纓的相關組詞有:結實、結紮、纓絡等。

與結纓意思接近的近義詞有:束發、束髻。

與結纓意思相反的反義詞有:散發、散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