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家分晉的意思、三家分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家分晉的解釋

春秋晚期,晉國各世卿為奪取晉國政權相互兼并,至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三分晉地,晉君成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家分晉是春秋末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曆史事件,标志着中國曆史從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關鍵轉折點。其詳細含義如下:

一、核心定義

“三家分晉”指公元前453年,晉國實際掌權的卿大夫家族——韓氏、趙氏、魏氏聯合消滅智氏,共同瓜分晉國領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三家為諸侯國(韓國、趙國、魏國),晉國名存實亡。該事件被後世視為春秋與戰國時代的分水嶺。

二、曆史背景

晉國作為春秋霸主,後期政權被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家卿大夫掌控(即“晉國六卿”)。經過長期兼并鬥争,六卿縮減為智、韓、趙、魏四家。智氏宗主智伯瑤企圖獨攬大權,脅迫韓、魏共同攻打趙氏,卻因趙氏堅守晉陽(今太原)而久攻不下。韓、趙、魏暗中聯合反攻,最終滅智氏并三分其地。

三、過程與結果

  1. 軍事政變(前453年)

    韓、趙、魏裡應外合水淹智伯軍營,智伯兵敗被殺。三家盡分智氏土地,晉國公室僅剩少量封邑。

  2. 正式分封(前403年)

    周威烈王承認韓虔(韓景侯)、趙籍(趙烈侯)、魏斯(魏文侯)為諸侯,晉國徹底分裂。

  3. 最終滅亡(前376年)

    韓、趙、魏廢黜晉靜公,晉國祭祀斷絕。

四、曆史意義

  1. 時代分界标志

    司馬光《資治通鑒》開篇即載此事,稱:“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故三晉之列于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2. 政治制度變革

    卿大夫取代諸侯,反映奴隸制宗法體系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參考郭沫若《中國史稿》。

  3. 戰國格局形成

    與田氏代齊并稱“田分齊而晉分三”,奠定戰國七雄(秦、楚、齊、燕、韓、趙、魏)基礎。

五、權威文獻佐證


來源說明:

  1.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郭沫若《中國史稿》(人民出版社)
  3.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4.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三家分晉”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曆史事件,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時間範圍

“三家分晉”指春秋末期(公元前5世紀)晉國被韓、趙、魏三個卿大夫家族瓜分的事件。關鍵時間節點包括:

二、曆史背景

  1. 晉國權力結構:晉文公時期設立“六卿制”,軍政大權由六個世襲卿族掌控。
  2. 公室衰微:春秋末期晉國公室失去實權,六卿互相兼并,最終僅剩韓、趙、魏、智四家。
  3. 智氏覆滅:智伯瑤試圖吞并三家,反被韓趙魏聯合消滅于晉陽之戰(關鍵戰役)。

三、過程與策略

四、曆史意義

  1. 時代分水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以此事件為戰國開端。
  2. 禮制崩潰:周王室承認卿族篡權,加速分封制瓦解。
  3. 七雄格局:韓趙魏與秦齊楚燕并稱“戰國七雄”,開啟兼并戰争時代。

五、延伸概念

該事件本質是新興地主階級取代舊貴族,标志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如需完整史料,可查閱《資治通鑒》或《左傳》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按選白坿白過白墖暴落邊虜並比並駕缽釪猜駭晨朝臭椿儲畜摧圮戴孝單寡大樹底下好乘涼電熛遁栖罰籌防微杜釁飛挽鳳沼關預規彠呵沮讙呼介蟲饑驅樂詩蟉糅漓虖玲珑透漏美賞猛攻蒙鴻籋口漠闵攀輪泙派辟積昢昢竊鐘掩耳青石啓佐全德騷語山背上行少共國際沈照施孟帥意肆宥條秀聽從同流合污屋裡的湘繡顯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