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怠惰笨拙。多表示不汲汲于功名富貴,藏拙自適。 宋 範成大 《晚集南樓》詩:“懶拙已成三昧解,此生還證一圓通。”
嬾拙:疏懶笨拙。 唐 杜甫 《發秦州》詩:“我衰更嬾拙,生事不自謀。”一本作“ 懶拙 ”。 明 劉基 《北上感懷》詩:“伊餘朽鈍材,嬾拙更無比。” 清 汪懋麟 《焦山》詩之一:“夙負嬾拙性,人事厭城郭。”
“懶拙”是一個由“懶”和“拙”組合而成的詞彙,目前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也未見于權威詞典收錄。根據字面含義和構詞邏輯,可作如下解析:
拆解字義
可能含義推測
使用建議
由于該詞非常見詞彙,若需明确表意,建議優先使用“懶惰”“笨拙”等标準詞;若為文學創作或個性化表達,需通過上下文補充語境,避免歧義。
若您遇到該詞的具體出處或語境,可進一步補充信息以便精準解讀。
“懶拙”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行動遲緩、動作遲鈍,對事情不夠積極主動或缺乏靈活性的狀态。這個詞通常含有一種消極的意味,暗示了一個人缺乏動力或能力積極參與到工作或活動中。
“懶”字有兩個部首,左邊是“手”部,右邊是“賴”部。這個字一共有10畫。
“拙”字也有兩個部首,左邊是“手”部,右邊是“出”部。這個字一共有8畫。
“懶拙”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由于“懶”和“拙”都是常用的詞彙,在描述一個人的行為或态度時,常常會用到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
在繁體字中,“懶”和“拙”的形狀與簡體字類似。隻是書寫時筆畫路徑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形狀和構造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在描述意義和用法上,和現代漢字是一緻的。
1. 他懶拙地吃着飯,導緻整個餐桌的氣氛變得沉悶。
2. 她雖然聰明,但在運動方面有些懶拙。
3. 學生應該積極主動,不要變得懶拙和消極。
1. 懶惰 - 形容一個人懶散不願動手。
2. 拙劣 - 形容一個人的技能或表演水平不高,達不到良好的标準。
3. 懶散 - 形容一個人不積極、無精打采。
1. 遲鈍 - 形容一個人思維或行動遲緩,不夠靈活敏捷。
2. 懶散 - 形容一個人不積極主動。
3. 缺乏動力 - 形容一個人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1. 動作敏捷 - 形容一個人行動迅速而靈活。
2. 主動積極 - 形容一個人積極主動參與和努力。
3. 機智 - 形容一個人反應迅速、聰明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