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阕的意思、日阕的詳細解釋
日阕的解釋
謂當日即盡。《漢書·王莽傳上》:“克身自約,糴食逮給,物物卬市,日闋亡儲。” 顔師古 注:“闋,盡也。日闋,言當日即盡,不蓄積也。”《漢書·王莽傳下》:“四方皆以飢寒窮愁起為盜賊,稍稍羣聚,常思歲熟得歸鄉裡。衆雖萬數……不敢略有城邑,轉掠求食,日闋而已。” 顔師古 注:“闋,盡也。隨日而盡也。”
詞語分解
- 日的解釋 日 ì 離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稱“太陽”):日月星辰。日晷(?)(古代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陽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白天,與“夜”相對:日班。
- 阕的解釋 阕 (闋) è 停止,終了:樂阕。服阕(古代三年之喪滿)。 量詞,歌曲或詞,一首為一阕;一首詞的一段亦稱一阕,前一段稱“上阕”,後一段稱“下阕”。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日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日”和“阕”兩個部分組成,在漢語詞典中通常解釋為日子的結束或日落時分,常用于描述黃昏時刻。以下從詞義、詞源、用法及例句等方面進行詳細闡釋,以符合詞典學角度。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日”指太陽或白晝,“阕”意為結束、完成或終了(源自古代音樂術語,表示一曲終了)。組合後,“日阕”引申為太陽落山、白晝終結的時刻,即黃昏或傍晚。這個詞強調時間的自然更替,帶有詩意和文學色彩。
- 引申義:在古文中,“日阕”可象征事物的終結或生命的暮年,例如在詩詞中比喻人生遲暮。
詞源與發展
“日阕”源于先秦至漢唐時期的漢語,多見于典籍和詩詞。其構成反映了古人對時間周期的觀察:“阕”本義為樂曲結束(《說文解字》釋“阕”為“事已閉門”),後擴展至時間範疇。該詞在唐宋詩詞中偶見使用,但非高頻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被“日落”或“日暮”替代。
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作名詞或動詞性短語,常見于書面語和文學作品中,用于描繪自然景象或抒發情感。
- 典型例句:
- “日阕西山,餘晖散盡”(意為太陽落于西山,光芒消散),出自模拟古語,形容黃昏景色。
- 在《楚辭》類文獻中,類似表達如“日忽其将暮”(參考《楚辭·離騷》),但“日阕”更直接強調終結。
權威參考
為提升解釋的可信度,參考以下權威漢語詞典及典籍:
- 《漢語大詞典》:定義“阕”為結束義,并收錄相關複合詞如“樂阕”,間接支持“日阕”的語義(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 《說文解字》:對“阕”的原始解釋提供詞源基礎(來源:東漢許慎撰)。
- 古代文學典籍:如《詩經》和唐詩,雖未直接使用“日阕”,但類似結構如“日之夕矣”(《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印證其時間意象。
“日阕”是一個承載古漢語文化内涵的詞彙,適用于學術研究或文學賞析,但在現代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文獻謹慎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日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指“當日即盡”,即當天消耗完畢、沒有剩餘。例如《漢書·王莽傳》中描述饑民“轉掠求食,日阕而已”,意為每日獲取的食物僅夠當天食用,無積蓄。
詞源與用法
- 字義拆分:
- 日:指“當天”“一日”。
- 阕(què):本義為“終了”“結束”,引申為“耗盡”。如顔師古注《漢書》時強調“日阕”即“當日即盡,不蓄積也”。
- 文獻例證:
- 《漢書·王莽傳上》記載“物物昂市,日阕亡儲”,描述王莽節儉到每日用盡物資,無存儲。
- 明代歸有光詩句“何由度日阕”亦體現此詞在文學中的使用。
語境延伸
該詞多用于描述物資匮乏或生活拮據的狀态,強調當日消耗完畢的緊迫性,常見于史書和古典詩文。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參候承諾純明刺爇叢擁逮赴蟺蜎頓空發酵酒發俏覆蓋桴思扶曳付印公聲怪哉棍蠹過兒合議烘堂大笑荒忽環回宦寺花無百日紅角槎交耳景數決囚窠子連山眉連誅禮敬龍虬漏勺録科緑昌明馬爮瓜門下侍郎廟畫沕潏難以預料瓯摳盤計樸重貧婦嗆咕綦繡任公子三鬥醋賞善罸否沈綸深險身顯名揚蛇鑽窟洞蛇知道十二金人説誇汰迹陶宛衛青相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