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食的意思、羹食的詳細解釋
羹食的解釋
羹和飯。《禮記·内則》:“羹食,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無等。” 鄭玄 注:“羹食,食之主也。” 孔穎達 疏:“食,謂飯也。言羹之與飯,是食之主。”
詞語分解
- 羹的解釋 羹 ē 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凍狀食物:羹湯。肉羹。雞蛋羹。 筆畫數:; 部首:羊; 筆順編號:
- 食的解釋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東西:食品。糧食。零食。豐衣足食。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東西給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專業解析
"羹食"一詞在漢語中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詞義演變及文化背景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源與本義
- 羹:本義指帶濃汁的肉食。《說文解字·鬲部》釋為“五味盉羹也”,指用肉或菜調和五味煮成的帶汁食物,不同于清湯(湯)。早期主要指肉羹,如《左傳·隱公元年》載“颍考叔……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 食:泛指可吃之物或進食行為。
- 羹食:最初指作為主食或主要菜肴的羹類食物,是古代常見的餐食形式。
二、詞義演變與用法
- 泛指糊狀或帶汁食物:隨着時代發展,“羹”的用料從肉類擴展至蔬菜、豆類等,形态多為糊狀或濃稠湯汁。“羹食”可指這類需調羹取用的食物,如豆羹、菜羹。《孟子·告子上》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這裡的“羹”即指維持生命的簡單食物。
- 代指日常飲食/粗茶淡飯:因羹(尤其是菜羹)是古代平民常見膳食,“羹食”常象征簡樸的飯食,與“鐘鳴鼎食”的奢華相對。如《禮記·内則》記載養老之禮有“羹食”,指日常奉養的食物。
- 特指調和五味的羹湯:在更具體的語境中,尤其涉及禮儀或精細烹饪時,“羹食”強調經過調味、精心烹制的羹類菜肴,如《禮記·曲禮上》提到“羹之有菜者用梜(筷子),其無菜者不用梜”,說明羹食的食用禮儀。
三、文化内涵
“羹食”承載着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與社會信息:
- 禮儀性:在祭祀、宴飨等場合,羹食是重要獻品(如《儀禮》中記載的祭祀用羹)。
- 等級性:所用食材(肉、菜)和調味(五味)能體現食用者身份。
- 生活象征:常作為普通人家日常溫飽的代表。
總結
“羹食”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用肉、菜等原料調和五味煮成的帶濃汁的食物,是古代常見的餐食形式。 其含義可具體化為糊狀菜肴、日常簡樸飯食或精心調味的羹湯,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飲食結構、社會等級與文化禮儀。
主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許慎著) - 對“羹”字的本義解釋。
-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著) - 體現“羹”作為基本食物的社會意義。
- 《禮記》(儒家經典) - 詳細記載了羹食在禮儀、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與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羹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羹食”指羹和飯的組合,是古代飲食結構中的主要部分。其中:
- 羹:指用蒸、煮等方式制成的糊狀或帶濃汁的食物,如肉羹、蛋羹。
- 食:此處特指飯(主食),即谷物類食物。
2.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内則》:“羹食,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無等。”
- 鄭玄注:“羹食,食之主也。” 強調羹與飯是飲食的核心。
- 孔穎達疏:“食,謂飯也。言羹之與飯,是食之主。” 進一步說明羹與飯共同構成飲食主體。
3.社會意義
古代無論貴族(諸侯)還是平民(庶人),均以羹食為日常飲食基礎,體現了飲食無等級差異的特點。
4.字義分解
- 羹:上下結構,本義為帶汁的肉或菜,後泛指濃湯類食物。
- 食:上下結構,此處讀作“shí”,指飯食;另有“sì”音(如“食其”為人名讀音)。
5.引申理解
“羹食”反映了古代以谷物為主、輔以湯羹的飲食傳統,與現代“飯菜”概念類似,但更強調羹湯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及漢代注釋文獻(如、2、5)。
别人正在浏覽...
傲戲百星幫閑抹嘴卑困北拳禀資澄襟出跨春寒料峭春至綽俏詞名道德文章東方聖人讀山海經方闆汗馬牛秏滑懷恨黃貨黃罴黃玉花環球回說竭涸及笄激将法激曆鞠黃峻危狂烈理董骊虬沒理會妙賞妙用鳴笳鳴奏摹放末節幕後操縱木夾前膝棋力傾耳驅辭髯胡三已生态學泰米爾語堂吏亡可奈何網絡經濟晚氣違阻烏煙瘴氣香頭絃栝笑眯虎瑕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