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朋友。《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宋 蘇轼 《答程天侔書》之一:“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耳。”
(2).謂不要結交某種朋友。《論語·學而》:“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朱熹 集注:“無、毋通,禁止辭也。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
(3).猶虛無。《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乘虛亡而上遐兮,超無友而獨存。” 王先謙 補注:“ 宋祁 曰:‘友字, 浙 本作有字。’《史記》作友,或作有。案,‘獨存’不勞更言無友,作有者是。 宋 蘇軾 詩‘超世無有我獨行’,即用此賦意。”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十篇:“惟彼大人,居於中州,悲世迫隘,於是輕舉,乘虛無,超無友,亦忘天地,而乃獨存也。”
“無友”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不同語境下側重點有所差異:
字面含義:沒有朋友
多用于描述孤獨狀态,如《禮記·學記》中「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蘇轼書信中也以此自述困境:「出無友,冬無炭」。此義強調客觀的社交缺失。
勸誡含義:不要結交特定朋友
源自《論語·學而》「無(毋)友不如己者」,朱熹注釋此處「無」通「毋」,意為禁止結交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以免受負面影響。此義側重主觀選擇交友對象。
抽象引申義:虛無
見于《漢書·司馬相如傳》「超無友而獨存」,但存在版本争議,部分學者認為「友」應為「有」。此用法較罕見,可能為古籍通假或誤寫現象,需結合具體文本考據。
需注意:前兩種含義常見于經典文獻,第三種屬于特殊語境下的生僻用法,現代漢語中主要使用前兩義。
《無友》是指無法交朋友、沒有朋友的意思。這個詞形容一個人沒有能夠建立親密關系的朋友圈,感受到孤獨和孤立。
《無友》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無”和“友”。其中,“無”表示“沒有”,而“友”則表示“朋友”。整個詞的筆畫數為9畫。
《無友》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追溯,它是由“無”和“友”兩個字合成而來,大概是為了表示某人的朋友圈非常小或沒有朋友。
在繁體字中,将《無友》分别寫作「無友」。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對于《無友》一詞,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比可能存在變化,但由于沒有具體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得知确切的古代寫法。
1. 他在這個城市裡一直感到孤獨,仿佛是《無友》一樣。
2. 雖然他很熱情,但由于個性較為内向,他在學校裡感覺《無友》可言。
1. 無奈:表示無法改變或接受現實的無助之情。
2. 無聊:表示缺乏有趣的事情或活動,導緻無所適從。
3. 無助:表示無法獲取幫助或無法解決問題的困惑。
無交際、無朋友、無社交
有友、友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