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朋友。《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宋 蘇轼 《答程天侔書》之一:“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耳。”
(2).謂不要結交某種朋友。《論語·學而》:“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朱熹 集注:“無、毋通,禁止辭也。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
(3).猶虛無。《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乘虛亡而上遐兮,超無友而獨存。” 王先謙 補注:“ 宋祁 曰:‘友字, 浙 本作有字。’《史記》作友,或作有。案,‘獨存’不勞更言無友,作有者是。 宋 蘇軾 詩‘超世無有我獨行’,即用此賦意。”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十篇:“惟彼大人,居於中州,悲世迫隘,於是輕舉,乘虛無,超無友,亦忘天地,而乃獨存也。”
"無友"是古漢語中的固定搭配,其核心含義為不與……結交朋友或不把……當作朋友。該詞具有鮮明的文言特征,常見于儒家典籍與古代訓誡類文本中,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無"在此處并非表示"沒有",而是作動詞使用,意為"不要"或"不可",帶有禁止、勸誡的語義。這種用法常見于先秦文獻,如《論語》中"無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
"友"在此處為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結交朋友"或"以……為友"(《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動賓結構"無+友"形成固定搭配,直譯為"不要結交(某種人)為友",強調人際交往的選擇标準。
孔子提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以忠信為根本,不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友),體現儒家對交友對象道德品行的篩選标準(《論語譯注》楊伯峻)。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後接"無友不如己者",強調交友需注重對方品德操守(《禮記正義》孔穎達)。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釋為:"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指出交友目的在于提升仁德修養,需選擇優于己者。
釋作:"不要結交(某種人)",标注為古代勸誡用語(上海辭書出版社)。
強調"無"通"毋",表禁止義;"友"為動詞"結交"(商務印書館)。
該詞多用于道德教化語境,體現古代對社交關系的謹慎态度:
示例:
古人雲"無友不如己者",并非主張功利交友,而是強調以友輔仁(《論語·顔淵》)的價值取向——通過親近賢者實現道德精進。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無友”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不同語境下側重點有所差異:
字面含義:沒有朋友
多用于描述孤獨狀态,如《禮記·學記》中「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蘇轼書信中也以此自述困境:「出無友,冬無炭」。此義強調客觀的社交缺失。
勸誡含義:不要結交特定朋友
源自《論語·學而》「無(毋)友不如己者」,朱熹注釋此處「無」通「毋」,意為禁止結交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以免受負面影響。此義側重主觀選擇交友對象。
抽象引申義:虛無
見于《漢書·司馬相如傳》「超無友而獨存」,但存在版本争議,部分學者認為「友」應為「有」。此用法較罕見,可能為古籍通假或誤寫現象,需結合具體文本考據。
需注意:前兩種含義常見于經典文獻,第三種屬于特殊語境下的生僻用法,現代漢語中主要使用前兩義。
幫護報效拔幟兵要靫袋拆短朝物程子沉寂出版物巅巍巍敵忾蜚挽豐長風行雷厲敷化剛勇羹藿公參行話黃汗虎棍灰移火變魂消魄奪岌岌不可終日今旦京兆畫眉攫擊谲權君子三戒搕詐練明連宗馬苋母後婆羅門頗險普爾踆踆踠踠戎略軟笑乳姐散佚僧伽羅人上服上農夫申恨世世衰粗書方水畔酸鹹擡轎子忘漂麥帷床微攻誣扳悟明相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