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宣公十五年》:“初, 魏武子 有嬖妾,無子。 武子 疾,命 顆 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 顆 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 輔氏 之役, 顆 見老人結草以亢 杜回 。 杜回 躓而颠,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後遂以“酬魏顆”為報恩的典實。 宋 蘇轼 《送蔡冠卿知饒州》詩:“知君決獄有陰功,他日老人酬 魏顆 。”
“酬魏顆”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酬魏顆”指回報他人的恩情或幫助,強調受恩者心懷感激并付諸行動。該成語由“酬”(報答)、“魏”(姓氏,指魏顆)、“顆”(象征珍貴的情義)三字組成。
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的“結草報恩”故事:
該成語不僅體現個人報恩,還隱含善行終有善報的哲理,鼓勵人們遵從道義而非盲從權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左傳》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酬魏顆》(chóu wèi kē)是一個成語,意為回報魏顆。這個成語形容某人對别人的好處回報,感恩的心态。
《酬魏顆》是由“酉”、“鬼”、“龍”、“頁”、“木”五個部首組成,共計20個筆畫。
《酬魏顆》源于《孟子·公孫丑上》:“唐醯有稱于天下者,魏顆為之酬,禮賢下士。”意思是唐醯受到衆人的稱贊,魏顆對他表示回報,表達了對人才和道義的尊重與回報。
《酬魏顆》是《酬魏顆》的繁體字。
在古代,人們寫成語《酬魏顆》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字形和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意義和用法沒有改變。
他畢業後在公司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為了回報幫助過他的老師,他堅持每年捐贈一部分收入,真可謂是酬魏顆。
感激、報答、酬謝、回報、報恩
酬謝、報答、報恩
忘恩負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