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公冶長》記 子路 言志,有“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之言,《北齊書·唐邕傳》記 顯宗 對太後稱贊 唐邕 之才,且親解所服青鼠皮裘以賜之,曰:“朕意在車馬衣裘與卿共弊。”後遂以“同裘”為臣子受帝後恩寵之典。 宋 蘇轍 《謝對衣金帶表》之二:“此蓋伏遇太皇太後陛下,天覆庶物,子養羣臣,機杼告功,遠取同裘之義;範鎔成質,式示斷金之誠。”
“同裘”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óng qiú”,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指“同穿一件皮裘”,比喻彼此關系親密、情誼深厚。這一用法常見于描述朋友或親人之間的深厚情誼。
君臣恩寵之典
源自《論語·公冶長》中子路“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的志向,以及《北齊書·唐邕傳》中顯宗賜青鼠皮裘給唐邕的記載,引申為臣子受到帝王或後妃的器重與賞賜。
象征信任與共享
如宋代蘇轍《謝對衣金帶表》中以“同裘”表達君臣間的信賴與共同進退之義。
“同裘”兼具情感聯結與政治恩寵的雙重文化意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同裘,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同衣。下面将分别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同裘的拆分部首是“衣”字的左邊部分,表示與衣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9。
同裘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古代中國,是用來表達人們穿着相同的衣物。古代人們通常根據身份地位、職業等因素來決定衣着,同裘一詞揭示了人們的關聯和共同性。
同裘的繁體寫法為「同袍」,表示着親密的同伴或同道之間穿着相同的衣物,象征着他們的團結和友誼。
在古代,同裘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在甲骨文中,他的形狀類似于「爪」和「衣」的組合,表示了同一衣物的意思。隨着時間的推移,它的形狀逐漸演變成現代的樣子。
他們是同裘兄弟,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互相幫助。
同裘在構詞上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例如,同裘兄弟、同裘姐妹、同裘夥伴等。
同裘的近義詞有:同袍、同袍同宗。
同裘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但可以與不同衣物相對比,例如異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