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事。 宋 王庭珪 《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詩:“囊封初上九重關,是日清都虎豹閑。”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君疇》:“次月囊封言古今為天下患者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明史·文苑傳一·徐一夔》:“往 宋 極重史事……侍從之直前啟事,中外之囊封匭奏,下至錢穀、甲兵、獄訟、造作,凡有關政體者,無不隨日以録。”參見“ 封事 ”。參閱 宋 戴埴 《鼠璞·封章》。
“囊封”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拼音為náng fēng,結構為“囊(上中下結構)+封(左右結構)”,本義指古代臣子呈遞給皇帝的密封奏章(即“封事”)。這種文書需裝入囊袋密封,以防内容洩露。
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宋代文獻,如:
現代延伸與争議
部分資料(如)将其引申為“隱藏功績或收獲”,并關聯孔子典故,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衍生解釋。需注意區分傳統定義與擴展含義。
其他領域借用
現代科技文獻中,“囊封”偶被借用描述封裝技術(如電池封裝),但屬專業術語,與古文原義無關。
核心含義為古代密封奏章,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現代引申義需謹慎考據。
《囊封》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囊”和“封”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1. “囊”:由“囗”(囗字部,表示圍住的意思)和“⺼”(月字底下的肉旁,表示與肉有關),共包含6畫。
2. “封”:由“寸”(寸字旁,表示與尺寸有關)和“圭”(圭字底下的三點形狀,表示珍貴的意思),共包含8畫。
【來源】:
《囊封》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誼列傳》中。原意指的是将政令藏于囊中封存,形容隱藏起來或賜予特殊保護。
【繁體】:
《囊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囊”字的“⺼”部分寫作“⺷”,而“封”字的“圭”部分則寫作“土”,整體寫法基本相同。
【例句】:
1. 這本書的内容非常重要,應該好好囊封起來保存。
2. 在他心中,他的夢想一直被囊封着,不敢輕易展示給别人。
【組詞】:
1. 囊中之物:指存放在囊中的物品。
2. 封存:将某物封存起來,使其不再使用或流通。
【近義詞】:
1. 保藏:指将物品妥善保存起來。
2. 封閉:使某物完全封死或封住。
【反義詞】:
1. 公開:指對某物公開展示或公之于衆。
2. 揭示:揭開某物的封印或掩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