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險诨的意思、險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險诨的解釋

輕薄調笑。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葉夢得》:“然‘繫悶羅帶,割愁劍鋩’之語,大是險諢,亦何可屢打也。” 明 楊慎 《升庵詩話·險诨句》:“ 吳均 詩:‘秋風瀧白水,鴈足印黃沙’,為 沉約 所笑。 唐 人以此句為險諢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險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xiǎn hù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險诨”由“險”(危險)和“诨”(戲谑、調笑)組合而成,形容言辭或笑話帶有刺激性、冒險性,可能引發争議或風險。例如,用尖銳的諷刺或幽默表達觀點時,可能因内容敏感而招緻他人不滿。

詳細解析

  1. 字義分解:
    • 險:指危險、風險,暗示内容可能觸及敏感話題或挑戰常規;
    • 诨:指戲谑、玩笑,強調語言風格輕松或諷刺。
  2.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帶有試探性或挑釁性的幽默,如諷刺時弊、暗含批評的言論;
    • 也可指文學作品中刻意制造沖突或懸念的戲谑手法。

曆史與例證

據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和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記載,“險诨”在古典文學中曾用于評價某些詩句的語言風格。例如,楊慎提到唐代詩人吳均的“秋風瀧白水,鴈足印黃沙”因用詞奇崛而被視為“險诨句”。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險诨”一詞較為生僻,多出現在文學評論或曆史研究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冒險調笑”的深層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宋代至明代的詩話類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險诨的意思

險诨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形容言談嚴厲而風趣,帶有諷刺意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

險诨的部首是阝,共有9畫。

來源

險诨這個詞可以追溯到《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這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刑而不誅,訟而不傷,險而不诨,威而不振。”這裡的“險而不诨”一詞,就是指出了言談嚴厲而不偏激的意思。

繁體

險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險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險诨的拼音音寫為xiǎn hùn,字形寫作“險渾”,而且險的本字為「險」,诨的本字為「渾」。

例句

1. 他的諷刺言辭更多的是帶有險诨的風格。

2. 這位演員以其險诨的幽默感受到觀衆的喜愛。

組詞

險诨的相關組詞有:

1. 險峻:形容險要;

2. 險要:指地勢險要的地方;

3. 诨名:指人們所習慣性地稱呼某人而非其本名。

近義詞

險诨的近義詞有:

1. 諷刺:指用尖銳的語言或言談嚴厲地批評;

2. 譏諷:指用含有嘲笑成分的言語或表情來嘲弄;

3. 嘲笑:指用言辭或行動來譏笑或嘲弄他人。

反義詞

險诨的反義詞有:

1. 和諧:指各種事物之間關系融洽,沒有矛盾;

2. 溫和:指言辭、态度柔和,不嚴厲或不激烈;

3. 善意:指言談、行動中帶有友好和親切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