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搭耳帽的意思、搭耳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搭耳帽的解釋

古時的一種帽子。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搭耳帽》:“搭耳帽,本胡服。以韋為之,以羔毛絡縫。 趙武靈王 更以綾絹皁色為之,始并立其名爪牙帽子,蓋軍戎之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搭耳帽(dā ěr mào)是漢族傳統服飾中的一種暖帽,特指兩側帶有下垂護耳部分的冬季帽飾。其核心特征與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形制特征

    帽體覆蓋頭頂,兩側延伸出長條形耳搭(又稱“護耳”),可下垂遮擋耳朵及頸部,亦可系于帽頂。材質多為毛皮、棉布或絨氈,注重防風保暖功能。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搭耳帽”詞條。

  2. 曆史淵源

    起源于北方遊牧民族服飾,後融入漢族日常着裝,常見于宋元明清時期。明代《三才圖會·衣服》載:“暖帽,冬用之……有檐,以氈或絨為之,兩旁有毛。”其形制與搭耳帽高度吻合。

    來源:《中國古代服飾辭典》(華夏出版社,2018年)第72頁。

  3. 地域别稱

    部分地區稱“耳掩帽”“暖耳帽”,清代文獻亦見“風帽”之名,但嚴格而言,風帽多指連肩護頸的罩帽,與搭耳帽形制略有差異。

    來源:《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04年)相關條目。


二、文化與社會功能

  1. 實用性與階級标識

    平民多用素色棉布制成,士紳階層則常見貂鼠、狐皮等高檔毛料,護耳邊緣常飾以錦緞鑲邊,兼具禦寒與身份象征意義。

    來源:《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研究》(中華書局,2010年)第三章。

  2. 文學意象

    古典文學中常借搭耳帽凸顯人物境遇,如《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描寫李瓶兒病中“戴了暖耳帽兒”,暗示其體弱畏寒。

    來源:《金瓶梅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注釋本。


三、現代傳承與演變

當代傳統戲曲(如京劇、晉劇)及民俗活動中仍保留搭耳帽形制,如晉北“秧歌帽”即由其演化而來,護耳部分綴有彩穗,兼具裝飾性。

來源:《中國戲曲服裝圖譜》(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年)地方戲服飾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搭耳帽是古代的一種帽子,其含義和特點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起源與材質
    搭耳帽最初屬于胡服,以皮革("韋")制成,邊緣用羔羊毛縫制。據五代馬缟《中華古今注》記載,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時,将其材質改為黑色绫絹("綾絹皁色"),并命名為"爪牙帽子"。

  2. 用途與特征
    該帽子是軍戎服飾,主要作為軍事裝備使用,具有實用性和象征性。其結構特點在文獻中未明确描述"搭耳"的具體形态,但名稱暗示可能有護耳設計。

  3. 曆史意義
    趙武靈王對搭耳帽的改良反映了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與遊牧民族的文化交融,這種服飾變革強化了軍隊作戰能力,成為軍事改革的重要部分。

目前關于搭耳帽的詳細形制尚無考古實物佐證,相關記載主要留存于《中華古今注》等古籍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中國曆代服飾史》等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晨糚赤熱存追彈诘彈墨德幹高原踧蹐剛格幹烘茶藁稭宮事锢露還惺話裡有刺環水魂亡魄失街頭影戲金凳金紫銀青酒餌劑子絕塵拘拘濬治孔臧禮律六功砻砻綠萍撓直為曲你貪我愛破顔一笑千秋萬世啓報啓拆勤德輕健奇餘戎號賽馬場三七分上控傷心蒿目十才子叔姑水鬥訴枉夙夜匪解調唇晚成王碼電腦公司違濫蚊雷溫禺無愧衾影吳泉五識翔翼系臂寫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