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sth.more apparent than real;be sth.more in name than in reality;be unworthy of the name (title);not millitary of the name] 徒有虛名,與實際不相符合
名不副實的作家
亦作“ 名不符實 ”。名聲與實際不相符合。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效難》:“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叙》:“如名不副實,才不合道,縱權壓 梁竇 ,終無取焉。” 廖仲恺 《對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訓話》:“所謂盛名難負,名不符實,反為見笑。”
“名不副實”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名稱或名聲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即空有虛名而缺乏實際内容。例如,某産品宣傳功能強大但實際效果差,即可用此成語形容。
二、出處與演變
三、結構與用法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典型例句
六、現實應用示例
日常生活中的“魚香肉絲”雖含“魚香”之名卻無魚肉,即屬名不副實()。
提示:此成語提醒人們應注重實際價值,避免被表象迷惑。如需更多文化背景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史資料。
《名不副實》是指事物的名字與實際情況不一緻,表達的意思是事物的名字與其真正的性質、狀況或表現不符合。這個詞經常用來形容虛假、誇大、虛張聲勢的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名不副實》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刀”,其中“口”為4畫,“刀”為2畫。
來源:
《名不副實》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在古代,人們對事物取名時往往會與其實際情況相符。然而,有些事物被人們冠以美名,卻無法實現它所表達的真正意義,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
繁體:
《名不副實》的繁體寫法是「名不符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名不副實》的古代寫法為「名不副實」。
例句:
這個廣告誇大了産品*********,實際上卻是名不副實的。
組詞:
用《名不副實》作為組詞的例子:
名副其實、虛名、實名、名實相符
近義詞:
具有相似含義的近義詞包括:虛有其表、浮光掠影、隻字片語
反義詞:
與《名不副實》相對的反義詞是:名副其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