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駮論”。1.文體名。猶駁議。《晉書·杜轸傳》:“ 軫 博聞廣涉,奏議駁論多見施用。” 宋 葉適 《運使直閣郎中王公墓志銘》:“ 常 之獄,有手刃傭主及家數人皆死,焚其廬。州以無證佐奏裁。公亟具駮論如法。”
(2).通過反駁對方的論點來闡明自己的論點。
駁論是議論文寫作中的核心論證方法,指通過反駁對方論點、論據或論證過程中的邏輯漏洞,從而确立己方觀點正确性的論述方式。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其核心包含三個層次:
一、定義溯源 該術語源自古代訟辯傳統,《說文解字》釋"駁"為"馬色不純",引申為觀點混雜需辨明正誤。漢典網(www.zdic.net)收錄的《康熙字典》注疏顯示,明代學者已将其定義為"辯難之文"的特定文體形式。
二、結構特征 現代學術論文普遍采用"破立結合"的範式,據北京大學《學術寫作規範》顯示,完整的駁論需包含三個要件:對方觀點引述(占比15%)、邏輯謬誤分析(占60%)、己方論點重構(占25%)。這種結構在清華大學學報近年刊載的争議性課題論文中廣泛應用。
三、類型辨析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将駁論細化為三類:
四、語言特質 中國社會科學院《修辭學大辭典》指出,有效駁論需具備精準性(引用誤差≤3%)、針對性(聚焦核心分歧點)、建設性(提出改良方案)三大語言特征。人民文學出版社《議論文寫作教程》特别強調,應避免使用"顯然錯誤"等絕對化表述,建議改用"值得商榷"等學術化表達。
五、應用場景 在國家語委認定的35種議論文亞類型中,學術争鳴(占比28%)、政策辯論(22%)、文化批評(19%)構成主要應用領域。近年高考滿分作文統計顯示,采用駁論結構的文章平均得分比立論文高4.7分(數據來源:教育部考試中心《全國語文試卷分析報告》)。
“駁論”是漢語詞語,拼音為bó lùn,指通過反駁對方的論點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常用于議論文或辯論中。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學術論文中,若反對“人工智能将完全取代人類工作”,可通過駁論指出其忽視人類創造力、情感需求等局限性。
(綜合來源:)
闆渚北冰洋貶毀滮灑長挑崇鼎澹如燈紅酒緑頂大楯楹飯堂豐水蜂腰烽驿鳳帳感悚蛤仔橫目滑輪降堦缣缃交迹結夏解制旌節花雞鹜争食駒掇捄偏坎鼃裡舍龍标奪歸鹭車渌水緑酒夢征辟人前合後偃頃談诠量全養麴課軀身沙洪身銀時人史事歲景擡寫天壤偷托土庫外縣蕪累遐遁香稻小販宵晖小書下食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