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苗的意思、三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苗的解釋

古國名。《書·舜典》:“竄 三苗 于 三危 。” 孔 傳:“ 三苗 ,國名, 縉雲氏 之後,為諸侯,號 饕餮 。”《史記·五帝紀》:“ 三苗 在 江淮 、 荊州 數為亂。” 張守節 正義:“ 吳起 曰:‘ 三苗 之國,左 洞庭 而右 彭蠡 。’……以天子在北,故 洞庭 在西為左, 彭蠡 在東為右。今 江州 、 鄂州 、 嶽州 , 三苗 之地也。” 唐 杜甫 《野望》詩:“雲山兼五嶺,風壤帶 三苗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苗是中國上古時期活躍于長江中遊流域的重要族群集團,其名稱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在曆史、文化和民族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及學術研究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的界定,“三苗”指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部落集團,主要分布于江漢、洞庭湖及鄱陽湖一帶,與中原的華夏集團長期并存或對抗,後部分融入華夏族群。其名稱可能源于部落聯盟的組成形式(如三大支系)或地域特征(《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二、曆史記載與族群特征

  1. 文獻溯源

    《尚書·舜典》載“竄三苗于三危”,《史記·五帝本紀》稱其“數為亂”,反映三苗與堯舜禹時代的沖突。戰國文獻《戰國策·魏策》描述其居住地“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印證其活動于今湖北、湖南、江西交界區域。

  2. 社會形态

    學者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指出,三苗屬南方“苗蠻集團”的核心,已形成部落聯盟,有初步的農耕文明和宗教體系(如巫術崇拜),與華夏集團文化差異顯著(徐旭生,1960)。

三、文化意義與民族關聯

  1. 民族融合的象征

    三苗在禹征伐後部分西遷(“三危”即今甘肅敦煌),部分南遷融入百越系統,成為後世南方少數民族(如苗族、瑤族)的重要族源之一。民族學家淩純聲認為,苗族古歌中的“蚩尤”傳說與三苗存在文化承襲關系(《苗族與上古三苗關系考》)。

  2. 考古學印證

    長江中遊的石家河文化(距今4600-4000年)被部分學者視為三苗遺存。該文化出土的陶器刻畫符號、祭祀遺迹及城址規模,表明其具備與中原抗衡的社會複雜度(《考古學報》2017年石家河遺址專題報告)。

四、現代學術界定

《中國曆史大辭典·民族史》強調,三苗是華夏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他者,其興衰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族群競争與文化交融的宏觀進程。當代研究更傾向于将其視為文化共同體而非單一民族,強調其在中國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曆史角色(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權威辭書釋義)
  2. 《尚書》《史記》(傳世文獻記載)
  3.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學術專著)
  4. 淩純聲《苗族與上古三苗關系考》(民族學研究)
  5. 《石家河遺址考古報告》(考古學報2017)
  6. 《中國曆史大辭典·民族史》(專業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三苗”是中國上古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主要活躍于長江中遊地區。以下是關于“三苗”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三苗又稱“苗民”“有苗”,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活躍于長江中遊的部落聯盟。其名稱中的“三”可能表示多個部落的聯合,而非單一族群()。他們以洞庭湖與鄱陽湖之間的區域為核心活動範圍,勢力範圍覆蓋今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與沖突
    三苗可能與蚩尤九黎部落有關聯,涿鹿之戰後部分南遷形成()。堯舜時期,因擴張與中原部落發生沖突,《尚書》記載堯曾“竄三苗于三危”(今甘肅敦煌一帶),禹也曾與之爆發70天戰争()。

  2. 文化特征

    • 社會結構:已有階級分化,存在“君子”與“小人”之别()。
    • 習俗:保留“髽首”習俗(将麻與頭發編結),并最早發明刑罰()。
    • 考古關聯:可能與屈家嶺文化、石家河古城相關,考古發現其有發達的稻作農業和玉器制作技術()。

三、争議與後裔

  1. 與苗族的關系
    部分學者認為三苗是現代苗族的祖先,但此說法尚無确鑿證據,且史籍中三苗在商代後逐漸消失()。

  2. 學術觀點
    梁啟超提出“苗”即“蠻”的音轉,堯舜時稱三苗,春秋時稱蠻()。

四、地理分布

《戰國策》記載其“左彭蠡(鄱陽湖)、右洞庭”,核心區在今湖北天門至湖南嶽陽一帶()。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考古、文獻與學術觀點,更多細節可查看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傍花隨柳半頭把總碑碣陛殿撐抉誠樸赪虬珠傳食存生掂掇放空氣肥潔風噤鳳觜高出一籌顧遇寒碜火兜牆禍讟緘口結舌堅信椒花頌疾困金奴銀婢進取糾劾救民于水火絶埃釦切礦脈雷神獠蠻曆然買閑買櫂麻枲匿止派演蟛蚎偏駮破琴絕絃普速速其命維新輕若鴻毛遒緊齊整屈曲三環路山積波委身心瑣族夙夜在公田田條陳梃杻無心草羨道縣僮心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