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麻。《禮記·内則》:“執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學女事,以共衣服。”
(2).指麻的種植、紡績之事。《呂氏春秋·上農》:“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 漢 桓寬 《鹽鐵論·園池》:“田野闢,麻枲治。” 宋 陳造 《財昏》詩:“西家女三十,閉戶事麻枲。”
(3).指麻布之衣。《西京雜記》卷二:“ 公孫弘 内服貂蟬,外衣麻枲。”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先生聞樂,喜金絲乎?喜瓦缶乎?入市,買錦繡乎?買麻枲乎?”
“麻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整理如下:
指麻類植物或纖維
根據《說文解字》和《禮記》記載,“麻枲”最初指代麻類植物,如大麻、苎麻等,其纖維用于紡織。例如《禮記·内則》提到“執麻枲,治絲繭”,描述古代女性從事紡織勞作的場景。
麻的種植與紡織活動
在《呂氏春秋》《鹽鐵論》等文獻中,“麻枲”擴展為麻的種植、紡績之事,如“麻枲絲繭之功”指代紡織生産的勞動。
麻布衣物
《西京雜記》記載公孫弘“外衣麻枲”,此處“麻枲”指代粗麻制成的衣物,體現簡樸之意。
形容破敗狀态(需謹慎使用)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麻枲”可引申為形容事物破爛不堪,如破舊衣物或衰敗景象。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為後起或特定語境下的比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呂氏春秋》等原始文獻。
麻枲(má l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麻布的紡織品。
麻枲的拆分部首為“艹”和“木”,它的總筆畫數為14。
麻枲一詞最初出現在《說文解字》,是一個漢字的古字形式,表示麻布。
麻枲的繁體字為「麻縧」。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麻枲的字形稍有差異,其字形為「麻」和「木」組成。
1. 她穿着一件麻枲制成的衣服,非常透氣。
2. 這家工廠每天生産大量的麻枲布,供應給各地的紡織廠。
1. 麻布(má bù):指用麻纖維織成的布料。
2. 麻麻的(má má de):形容味道麻辣。
3. 麻藥(má yào):指用于麻醉的藥物。
苎麻(zhù má):指麻類植物的一種,可用于紡織;亦指用其纖維制成的布料。
絲綢(sī chóu):指用蠶絲織成的紡織品,與麻枲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