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苗的意思、三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苗的解释

古国名。《书·舜典》:“窜 三苗 于 三危 。” 孔 传:“ 三苗 ,国名, 縉云氏 之后,为诸侯,号 饕餮 。”《史记·五帝纪》:“ 三苗 在 江淮 、 荆州 数为乱。” 张守节 正义:“ 吴起 曰:‘ 三苗 之国,左 洞庭 而右 彭蠡 。’……以天子在北,故 洞庭 在西为左, 彭蠡 在东为右。今 江州 、 鄂州 、 岳州 , 三苗 之地也。” 唐 杜甫 《野望》诗:“云山兼五岭,风壤带 三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苗是中国上古时期活跃于长江中游流域的重要族群集团,其名称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在历史、文化和民族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及学术研究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界定,“三苗”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集团,主要分布于江汉、洞庭湖及鄱阳湖一带,与中原的华夏集团长期并存或对抗,后部分融入华夏族群。其名称可能源于部落联盟的组成形式(如三大支系)或地域特征(《汉语大词典》电子版)。

二、历史记载与族群特征

  1. 文献溯源

    《尚书·舜典》载“窜三苗于三危”,《史记·五帝本纪》称其“数为乱”,反映三苗与尧舜禹时代的冲突。战国文献《战国策·魏策》描述其居住地“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印证其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西交界区域。

  2. 社会形态

    学者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指出,三苗属南方“苗蛮集团”的核心,已形成部落联盟,有初步的农耕文明和宗教体系(如巫术崇拜),与华夏集团文化差异显著(徐旭生,1960)。

三、文化意义与民族关联

  1. 民族融合的象征

    三苗在禹征伐后部分西迁(“三危”即今甘肃敦煌),部分南迁融入百越系统,成为后世南方少数民族(如苗族、瑶族)的重要族源之一。民族学家凌纯声认为,苗族古歌中的“蚩尤”传说与三苗存在文化承袭关系(《苗族与上古三苗关系考》)。

  2. 考古学印证

    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距今4600-4000年)被部分学者视为三苗遗存。该文化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祭祀遗迹及城址规模,表明其具备与中原抗衡的社会复杂度(《考古学报》2017年石家河遗址专题报告)。

四、现代学术界定

《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史》强调,三苗是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他者,其兴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族群竞争与文化交融的宏观进程。当代研究更倾向于将其视为文化共同体而非单一民族,强调其在中国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历史角色(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权威辞书释义)
  2. 《尚书》《史记》(传世文献记载)
  3.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学术专著)
  4. 凌纯声《苗族与上古三苗关系考》(民族学研究)
  5. 《石家河遗址考古报告》(考古学报2017)
  6. 《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史》(专业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

“三苗”是中国上古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主要活跃于长江中游地区。以下是关于“三苗”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三苗又称“苗民”“有苗”,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活跃于长江中游的部落联盟。其名称中的“三”可能表示多个部落的联合,而非单一族群()。他们以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的区域为核心活动范围,势力范围覆盖今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二、历史沿革

  1. 起源与冲突
    三苗可能与蚩尤九黎部落有关联,涿鹿之战后部分南迁形成()。尧舜时期,因扩张与中原部落发生冲突,《尚书》记载尧曾“窜三苗于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禹也曾与之爆发70天战争()。

  2. 文化特征

    • 社会结构:已有阶级分化,存在“君子”与“小人”之别()。
    • 习俗:保留“髽首”习俗(将麻与头发编结),并最早发明刑罚()。
    • 考古关联:可能与屈家岭文化、石家河古城相关,考古发现其有发达的稻作农业和玉器制作技术()。

三、争议与后裔

  1. 与苗族的关系
    部分学者认为三苗是现代苗族的祖先,但此说法尚无确凿证据,且史籍中三苗在商代后逐渐消失()。

  2. 学术观点
    梁启超提出“苗”即“蛮”的音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四、地理分布

《战国策》记载其“左彭蠡(鄱阳湖)、右洞庭”,核心区在今湖北天门至湖南岳阳一带()。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了考古、文献与学术观点,更多细节可查看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倍文便换辩释便宜行事昌姬趁场成衰创思打价大口吊书东扯西拽东鳞西爪读书破万卷发房防兵公切线騧駵规绳汗流浃背毫不动摇鸿勋怀璧昏宠监丧焦勤解烦矩步决胜战车郡堺枯堑礼射流查龙醢螟蛾内法酒槃桉疲馑披闼请吃清灵灵穷发柔驯山蜜舍敬生理学剩遗时直双重国籍斯大林贪力跳天索地梯冲帖经惕汗铜绣徒践玩巧违敌贤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