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緘口結舌的意思、緘口結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緘口結舌的解釋

閉口不言。 明 張煌言 《上延平王書》:“乃殿下挾有為之資,值可為之勢,而所為若是,則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緘口結舌,坐觀勝敗。” 清 劉鹗 《<老殘遊記續集遺稿>自序》:“子何為者,緘口結舌無以應也。”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聰明英特之士,雖摘發新理,懷抱親見,而束于教令,胥緘口結舌而不敢言。” 吳晗 《論“五四”》:“時至今日--五四運動以後的二十六年,仍然有學生運動,學生仍然不能緘口結舌,要過問國家民族的存亡安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緘口結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ān kǒu jié sh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形容因害怕、理屈詞窮或懾于外界壓力而閉口不言,仿佛嘴巴被封住、舌頭被捆住一般無法說話。


二、出處與演變


三、結構與字義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使用場景與例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查看相關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緘口結舌

《緘口結舌》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因為害怕或不願意說話而保持沉默或不發表言論。它拆分為“緘口”和“結舌”兩個詞部,下面将對其進行詳細解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緘口”這個詞由“缶”作為部首,表示陶器,具有保護或封閉的意義;“口”為另一個部首,代表嘴巴,表示言語。整個詞共11畫。

“結舌”中的“結”由“纟”部作為部首,表示糾結;“舌”為另一個部首,表示舌頭。整個詞共15畫。

來源

《緘口結舌》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四》中,原意是指一個人因為急劇病倒而失去了語言能力,無法開口說話。後來逐漸引申為表示因為恐懼、局促或不願意說話而保持沉默的狀态。

繁體

《緘口結舌》的繁體字為「緘口結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緘口用的是「縑」字,結舌用的是「結」字,整個成語寫作「縑口結舌」。

例句

1. 他在法庭上緘口結舌,不敢回答法官的問題。

2. 當衆面對批評,他緘口結舌,不敢吭聲。

3. 老師的嚴厲教導讓他緘口結舌,再也不敢胡言亂語了。

組詞

近義詞:閉口不言、默不作聲

反義詞:滔滔不絕、口若懸河

以上是關于《緘口結舌》這個成語的解釋,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的詳細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