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dicule;put to shame] 使受嘲笑或愚弄
叫人寒碜了一頓
(1).難看;不體面;丢臉。 郭澄清 《大刀記》開篇二:“ 梁寶成 賭氣罵了一聲:‘呸!不嫌寒碜的臊貨。’” 浩然 《豔陽天》第六五章:“ 淑紅 媽一見 馬立本 ,就象吃了個蒼蠅那麼惡心。她立刻想起那天晚上老頭子從地裡回來的時候,跟她說的那件寒碜的事兒。”
(2).譏笑;揭人短處,使之丢臉。 吳祖光 《闖江湖》第三幕:“典老婆還講價錢?别寒碜我啦!” 蘇叔陽 《左鄰右舍》第二幕:“将來不能光是廠長給職工戴花,職工也得評廠長,該戴的就得戴上,寒碜寒碜那些就知道抽煙兒、劃圈兒、碰上問題就卸肩的幹部們。” 鄧友梅 《追趕隊伍的女兵們》六:“哪裡是提意見,簡直就是在衆人面前寒碜她。”
“寒碜”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和用法,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形象差、不好看
形容人或事物的外表丑陋、不體面。例如:“這狗長得真寒碜!”()
該詞源自滿語“hancin”,本義為“難看”,後融入北方方言()。
丢人、有失體面
表示因行為或處境不光彩而感到羞愧。例如:“又沒考上,寒碜死了!”()
使受嘲笑或愚弄
作為動詞使用時,指譏笑或揭人短處。例如:“寒碜人”即嘲笑他人()。
形容詞用法
動詞用法
如需更多例句或方言考據,來源、等。
寒碜(hán chěn)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質量低劣、不起眼,無足輕重的意思。
寒:冫(二畫)+貝(4畫)
碜:石(5畫)+真(10畫)
寒碜的意思最初源于方言詞彙,後來逐漸被普遍使用。具體來源和演變的曆史尚不明确。
寒碜的繁體字為「寒碜」,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但「寒碜」作為近代詞彙,其寫法在古代并沒有出現過。
1. 他的衣服太寒碜了,一點都不好看。
2. 這家餐館的裝修實在太寒碜了,一點也不氣派。
3. 别找她幫忙了,她實在太寒碜,一點用都沒有。
寒碜可以在句子中作為主要形容詞,無需組合其他詞語。
寒碜的近義詞包括:卑微、低賤、不起眼。
寒碜的反義詞包括:高貴、顯赫、出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