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劾的意思、糾劾的詳細解釋
糾劾的解釋
亦作“糺劾”。舉發彈劾。《晉書·周處傳》:“凡所糾劾,不避寵戚。”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涉務》:“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糺劾之。”《宋書·劉康祖傳》:“前後屢被糾劾, 太祖 以勳臣子,每原貸之。”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一:“違是令者,執政官委禦史臺彈奏,尚書已下,聽長官糺劾以聞。”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當 和珅 聲勢熏灼,舉朝無一人敢于糾劾。”
詞語分解
- 糾的解釋 糾 (糾) ū 纏繞:糾纏。糾紛。 矯正:糾偏。糾正。 集合(含貶義):糾合。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劾的解釋 劾 é 揭發罪狀:彈(俷 )劾。參(乶 )劾。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糾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糾劾”指舉發彈劾,即對官員的過失或罪行進行檢舉揭發。該詞由“糾”(糾正、督察)和“劾”(揭發罪狀)組合而成,強調通過監察手段揭露問題。
二、字形與結構
- 糾:左右結構,本義為纏繞,引申為督察、矯正。
- 劾:左右結構,原指審理判決(《說文解字》),後演變為檢舉揭發(如“彈劾”)。
三、曆史用法
古代文獻中,“糾劾”多用于描述監察官員的職責:
- 《晉書·周處傳》提到“凡所糾劾,不避寵戚”,強調不畏權貴。
- 《顔氏家訓》記載“尚書郎乘馬,則糺劾之”,反映對官員行為的嚴格監督。
- 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記載和珅權勢鼎盛時“舉朝無一人敢于糾劾”,凸顯其政治敏感性。
四、應用示例
- 古代:糾劾工部弊窦、糾劾地方文武百官()。
- 現代:多用于曆史或學術語境,如研究古代監察制度時提及“糾劾機制”。
五、總結
“糾劾”是古代監察體系的核心職能,體現對官員行為的約束。其詞義融合了“糾正錯誤”與“檢舉罪責”,常見于史書和典章制度文獻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晉書》《宋書》等史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糾劾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對某人或某職位進行指控、彈劾。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纟(糾部),表示與紡織相關的事物;右邊是皿(敝部),表示與瓦器相關的事物。這個詞共有15個筆畫。
糾劾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糾字的舊體字是䌫,由絲字旁和火字旁組成。
以下是糾劾一詞的例句:
1. 我們決定對那個官員進行糾劾。
2. 他被糾劾後,失去了公衆的信任。
其他與糾劾相關的詞彙包括:
組詞:糾正、糾紛、劾查
近義詞:指責、控告、指控
反義詞:表揚、贊揚、稱贊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