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糾劾的意思、糾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糾劾的解釋

亦作“糺劾”。舉發彈劾。《晉書·周處傳》:“凡所糾劾,不避寵戚。”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涉務》:“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糺劾之。”《宋書·劉康祖傳》:“前後屢被糾劾, 太祖 以勳臣子,每原貸之。”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一:“違是令者,執政官委禦史臺彈奏,尚書已下,聽長官糺劾以聞。”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當 和珅 聲勢熏灼,舉朝無一人敢于糾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糾劾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法律及監察色彩的複合詞,主要含義指檢舉揭發官吏的過失或罪行,并予以彈劾。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結構與用法角度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檢舉彈劾(官吏的過失或罪行)

    指對官員的違法失職行為進行調查、揭露并提出控告,要求予以懲處。

    例: “禦史職責之一即為糾劾百官,肅正綱紀。”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7卷,第1023頁。


二、詞源與結構解析

  1. “糾”的本義

    “糾”原指纏繞(如“糾結”),引申為督察、矯正(如“糾察”“糾正”),強調對錯誤行為的約束與整頓。

    來源: 《說文解字注》:“糾,繩三合也。引申為糾舉。”

  2. “劾”的本義

    “劾”指審判罪狀、揭發罪行(如“彈劾”),特指向上級或權威機構舉報告發。

    來源: 《古代漢語詞典》:“劾,判罪;檢舉揭發。”

  3. 複合詞含義

    二字組合後,“糾劾”聚焦于對官吏的監督與問責,屬古代監察制度的核心術語,現代亦用于司法、行政監督語境。


三、用法與特征

  1. 主體與對象

    • 主體: 多指監察機構(如古代禦史台、現代紀檢部門)或負有監督職責者。
    • 對象: 特指公職人員,尤其是職務違法行為。
  2. 法律與程式性

    強調依規調查并正式提出控告,非一般批評。

    例: 《漢書·百官公卿表》:“禦史大夫……掌糾劾百僚,肅正朝儀。”

  3. 現代延伸

    當代用法仍保留司法、紀律審查場景,如:“監察機關依法糾劾職務犯罪。”

    來源: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695頁。


引用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說文解字注》,許慎(漢)撰,段玉裁(清)注。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1998年。
  4. 《漢書·百官公卿表》,班固(漢)。
  5.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網絡擴展解釋

“糾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糾劾”指舉發彈劾,即對官員的過失或罪行進行檢舉揭發。該詞由“糾”(糾正、督察)和“劾”(揭發罪狀)組合而成,強調通過監察手段揭露問題。

二、字形與結構

三、曆史用法

古代文獻中,“糾劾”多用于描述監察官員的職責:

  1. 《晉書·周處傳》提到“凡所糾劾,不避寵戚”,強調不畏權貴。
  2. 《顔氏家訓》記載“尚書郎乘馬,則糺劾之”,反映對官員行為的嚴格監督。
  3. 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記載和珅權勢鼎盛時“舉朝無一人敢于糾劾”,凸顯其政治敏感性。

四、應用示例

五、總結

“糾劾”是古代監察體系的核心職能,體現對官員行為的約束。其詞義融合了“糾正錯誤”與“檢舉罪責”,常見于史書和典章制度文獻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晉書》《宋書》等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宗變頌冰川學博簺草料場茶皷廠家長列逞忿彫胡迩言法力俯服附骥尾高邈公祿光伏效應鬼島哈屯合門賤子假死機搆積聚靳侮羁維卷绶具全靈館臨視路菜那堪撚眉皮帛坯布破瓦寒窯千萬意清熟虬蓋企予軟語叡質上僭慎脩十二度石眼實支庶桀司舵絲簧天地會通标彤幾外長五風祫嘗賢德詳聾鮮淟小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