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出一籌"是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清代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五回:“孫文慨然道:‘公系我國的政治家,一切設施,比文等高出一籌,文亦不必參議。’”。另有說法認為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十五回也使用過此成語。
三、用法與結構
四、近義詞
五、補充說明 英文可譯為"a cut above"或"a notch higher",常用于正式或書面表達。需要注意的是,該成語強調相對優勢而非絕對差距,多用于具體比較場景。
高出一籌是一個成語,表示在比較中超越其他的一方,達到更高的水平或更大的優勢。
高:部首 "高",共10畫
出:部首 "凵",共2畫,另一個部首 "山",共3畫
一:部首 "一",共1畫
籌:部首 "⺮",共6畫,另一個部首 "⺤",共2畫
《晉書·劉琨傳》有一段:“…琨知其意不一,辄曰:‘系繫蕃意,柳毫将睨;舉動于其中,必獲天下之和’”。這裡的“柳毫”是得族酋首領“柳毫”的意思,後人引用時也簡化為“高出一籌”的說法。
高出一籌(繁體字)
古代漢字的變體寫法較多,但最早的寫法可以追溯到《康熙字典》中的“高”的寫法為「高」。
他的能力在團隊中高出一籌,因此被提拔為領導。
高人一等、超越、優勝劣汰、卓爾不群、超群拔萃等。
勝過、超過、壓倒、強于等。
不如、遜色、落後、處于劣勢等。
【别人正在浏覽】